情境:
靜雯是一所國中的數學老師兼導師,然而班上同學的數學成績卻總是不理想。靜雯不時苦口婆心地跟學生說:「數學其實很有趣,請大家不要放棄數學!」靜雯一直努力想要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但孩子的成績卻始終沒有改善。這天,靜雯看到班上同學月考的數學成績,竟然近半數不及格,內心深感沮喪,究竟該怎麼讓學生喜歡數學呢?
解答:
許多國中、國小學生,不只是對數學沒有興趣,甚至根本就討厭數學。要讓學生對數學有興趣,就該先了解數學為何令許多學生討厭,甚至恐懼。分析歸納出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幾點:
1.家長自己害怕數學,而將恐懼的情緒傳給兒童。
2.教學方式不當或處罰過於嚴厲,使兒童產生恐懼。
3.部分兒童在尚未學習前,即主觀認定數學很難,而不敢嘗試,害怕挫折。
4.學習內容太難,或是兒童本身智能尚未成熟,以致無法學習。
想要突破此一惡性循環,其實只要掌握「多、淺、新」的原則,不難超越數學的難關。
1.多--多做習題:學生必須先設法會做,然後才能多做,但原則是:多做自己能力所及的試題。
2.淺--多做淺題,少做難題:多做思考時間少的淺題,可獲得成就感,同時可徹底了解基礎理論,熟練重要的原則、定理,建立信心,培養出興趣。然而也應加強解難題的能力,少做卻不能不做,都是提升數學能力的有效方法。
3.新--不怕新題:對於沒做過、沒見過的新題,千萬不要怕,因為新題不見得都是難題,而且一切正常的學習,都是培養以「已知」解「未知」的能力。
「多、淺、新」是數學教學的關鍵,練習的量如果不足,則無法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所以要增加複習,也就是要「多」做題目;學校老師常會以難題來困惑學生,事實上多做簡單的題目,由容易的題目著手,困難的題目先減少一些,慢慢可以達到由「淺」入深的效果。
最重要的,還是勇於面對新題,各種類型的題目多做,才能夠應付各種不同的變化,建立解題的能力。
功文文教機構(http://www.ko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