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孩子連續毆打班上的偷竊慣犯,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他討厭小偷。我又問,什麼原因進到觀護所?他說搶劫。搶劫跟偷東西有什麼不一樣?他回,搶劫是靠自己,偷東西是坐享其成。原來他想靠自己的力量收成,只是偏差了。」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祕書長江元凱笑說,這些孩子有著似是而非的想法,但透過互動,可以更了解他們是怎麼想的,是聽他們訴說的同時,人們嘗試接納,慢慢引導到正途?還是想立即扭轉價值觀,引起強烈反彈?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要如何和進觀護所或在外遊蕩、聚集的非行少年(有犯罪行為或犯罪傾向的少年)互動,從而帶領他們離開不好的環境?社工鄭斯尹說,先要「辨認對象」,「突破心防」,然後建立「互信關係」,再為他們「找到學習興趣」,最後「扭轉社會觀感」。
「辨認」並不難,年紀小卻染不和諧髮色、穿著或肢體動作透露著不穩定感覺,個性較凶狠、缺乏自信、喜歡遮遮掩掩的就是了。一般會在公園、網咖和籃球場聚集,在校園中,也有所謂「高風險少年」,需要被關懷。
這些少年有的已身在司法體系,有的是外顯特徵明確,如不善表達、個性退縮、衝動、固執、遊走於邊緣和容易分心等。如果父母有自殺傾向,孩子自我存在感低,同樣有自殺、自殘可能。在校則師生關係差,由於不擅長為己辯護,也因此常被冤枉做了壞事。
逞凶鬥狠 想法很單純
協會的外展服務,就是讓社工到聚集場所建立友好關係,以「聊天」作為接觸的第一步。「我們會先一起打球,再表明自己是社工,他們對社工的防備比老師低,因為社工比較會站在他們的立場著想,也懂他們在說什麼,而我在年紀上還算有優勢,因為他們會崇拜的角頭,剛好是我同期的同學或朋友,一發現我能聊的和他們生活有交集就會很興奮。」認識他們後,社工不時到學校與他們聯絡,通常是專程跑去,但當作順路探望,少年可以感受到被人關心著,化解不少戾氣。
「逞凶鬥狠的孩子,想法更簡單,可以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綽號江哥的江元凱說:「有一回,孩子受邀去尋仇、械鬥,制止他時,他說他只有爛命一條,不怕死。我說,我不怕你死,只怕你沒死卻重傷,躺在醫院變植物人,癱瘓。孩子想一想,後來找理由推掉邀約。原來他們的腦袋瓜只想著生與死的問題,從來沒有想過會受傷這件事。」
如果非工作場合遇到反應比較激烈,看一眼就嗆聲、想動手的群聚少年怎麼辦?鄭斯尹說,這表示危險指數很高,一般都先在警局、學校、里長蒐集資訊,如果是沒有防備下碰觸,聽過只要報出他們熟識的同儕、長輩名字就沒事的案例。
自在安全 心房始開啟
從問路、一起打球到兩性測驗、玩桌上遊戲、到校拜訪、邀請到協會參加茶會,社工花了很多心思,無形中膽子也練得比較大,「過去他們可能在門口堵過弱者或仇家,現在我們社工也要在門口堵他,不過是當好朋友。」社工堵人的武器就是飲料和餅乾,建立信賴關係,讓他們感到自在、安全後,就更願意嘗試社工為他們帶來的學習。
要信賴有訣竅,就是接納,接受他人的想法,不立即否定,例如有人不滿江元凱幫他們處理事情的方式,他就問:「是不是覺得處理得讓你生氣?」他們立刻說「是」,江哥又問:「哪裡不對?」一來一往,說出各自的看法,最後才有共識,「只有善意的對立,不是一味勸解,才能有安全、信任關係,如果你不是真的想接納,只因為身分是社工、老師,覺得有責任接納,那很抱歉,孩子會感受得到你是『玩假的』,他們就不會買你的帳。」
而離開觀護所的少年,協會還觀察到,同儕關係十分複雜,在校園之外,他們所以會成群結黨、投靠幫派,是因為覺得「街頭不安全」,怕被欺負,多數人不輕易惹事,但會被朋友騙入幫派,去做壞事或犯法。
問題根源 家庭不建全
回溯到所有非行問題根源,是家庭功能不健全!江元凱解釋:「有的家庭完全無法接受觀所出來的孩子,不會關心他們離開後是否有發展。」家人不當支持系統,原因很多,有單親、無力照顧,有父母本身就不愛念書,犯罪家庭或隔代教養等。當孩子在外頭被欺負、嘲笑,回家又沒有飯吃、沒人管、父母不會教時,為了活下去,生活更方便,就會做違法的事,「他們的家教是哭了就打,乖和不乖都打,餓了、吵鬧也打,讓他們以為,揍人是表達感受和不滿的生存之道。」因此協會嘗試修復家庭功能,如果家長不易被改變,至少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貼標籤 無法解決問題
能否想像「非行少年」做公益及自訂團體公約、不守規矩要懲罰的景象?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社工組長陳彥君說,協會幫孩子舉辦職業探索、模擬與陪伴面試的課程,上課時,孩子會自訂團體公約,在他們的公約中,有不能說髒話、不能遲到等,或許他們也想約束自己,改掉不好習慣。除此之外,還訂懲罰條例,例如玩恐怖箱、爬樓梯、跑公園、自己到保安大隊去懺悔,或是大喊我愛六一六(協會工作站的名字)。
課程結束,孩子可以找到餐飲類工作,有一名中輟女孩想當老師,最後媒合到幼兒園當助理,幼兒園長也很歡迎。「社會給他們太多標籤,標籤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本來不好的繼續不好下去。」如果是他們自己找工作,很容易因為犯罪紀錄、欠缺溝通而碰壁,協會祕書長江元凱說:「按理說,未成年犯罪不會留下紀錄,但有心人搜查他們的過去,還是可以找到。」他們也可能因為不了解工作,無人引導實習,一發現和想像中有落差,立即產生放棄、逃避心態,「過去會有不良紀錄,正因低自尊、學習成就差、家庭不好或受虐,而變得容易逃避,讓人印象不好。」
協會認為,社會應給更多機會和包容,這句口號不是粉飾太平,「我們也很認真看待就業這件事,不會很理想化的告訴雇主,雇用他們沒有風險,但換個角度看,任何勞工都有潛在風險!相反的他們的缺點明確,只要找到解決、接納方法,就是很棒的員工,還少了潛在威脅。」江元凱說。
好環境 人就會有改變
一般雇主最擔心雇用有前科的風險,就是「打人、偷竊和沒信用,怕遲到早退甚至曠職」,如果知道不守信用是因為缺乏自信,因過去面臨太多挫折才會輕易放棄,那麼初期就不要給予獨挑大樑的重任,先培養工作動機,多些肯定和成就感,就能解決!暴力部分更不會發生,因為出了觀護所的孩子,普遍抗壓性是有的;至於偷竊,改不掉這個習性,協會也不會輔導就業。
協會甚至組成「少年志工隊」,帶部分高風險少年和社區學生做服務,一開始有人不滿,但得到第一張募來的發票後,立刻覺得被肯定,還比賽誰募得多;協會也曾安排非行少年參訪警局,那是他們第一次用正當理由走進去、第一次穿防彈衣、坐哈雷機車,覺得生活變有趣。因此協會相信,有好的環境,人就會改變。
非行少年重生
以職業探索班最新一班統計,14人中,57.1%僅國中學歷,28.6%高中肄業,年齡集中在15到18歲,35.7%來自單親家庭,在資源不足、家庭失能環境,要讓他們不被貼標籤、順利就業生活難上加難,但在協會輔導與個人努力學習後,有72.7%在餐飲、旅遊業擔任內場助手或工讀,18.1%在美容美髮業當學徒,9.2%從事櫃台及殯葬服務,雖然起步成就不高,卻是真正的新生,需要更多人接納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