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愛把菜譜和菜品當做繪畫藝術
張大千的個人宴請全安排在家裡,他精心構思安排,菜單親手寫,並且做得精緻漂亮。有一次,他請張群和張學良到家中小聚,飯沒吃完,張大千發現張學良不知何時離席去了哪裡。事後才知道,他是到廚房去揭菜單了。這個祕密被大家知道後,都爭先恐後去揭菜單當收藏品了。
一九四四年夏,成都連綿陰雨,愛女心慶就讀的學校廚房被淹,師生只能天天吃鹽水泡飯。張大千知道後親自做好飯菜送去。到了食堂,同學們圍了上來,心慶打開菜盒一看,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三四層的飯盒裡,放著獅子頭、蓮花白、火爆腰花和一品豆腐,這全是張大千的拿手好菜,更絕的是菜品被擺成精美的牡丹、荷花、採蓮圖和百鳥朝鳳。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忍心動筷。
陸文夫講究吃的境界和氛圍
陸文夫認為,吃喝首先要有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環境、氣氛、心情、處境等組合而成,環境要幽雅,氣氛要濃郁,食客吃起來才會有興致,才能吃得舒服,吃得開心,這也是過去蘇州文人生活中的飲食品味。他認為一個宴會若光是燈火輝煌,服務小姐匆匆分食,盤子端上換下,一條黃魚不見頭尾,也不知食和香,更別提其味如何了。
在陸文夫看來,飲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大文化,它和地理、歷史、物產、習俗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密切相關;美食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和繪畫、雕塑、工藝、文學甚至音樂都有關聯。比如說「鐵板蛤蜊」,剛端上桌會有聲音;「響油鱔糊」、「蝦仁鍋巴」,食前都會發出響聲,這響聲就是音樂,是一種引起食欲、振奮精神、增添興味的音樂。
汪曾祺的美食觀講究實踐和完美
汪曾祺有一天約鄧友梅到家裡吃飯,對方喜不自禁。到了約定的日子,汪曾祺打電話給他說吃不成了,他要做的一道菜原料沒買到,改日吧。鄧友梅想,美食家就是不一樣,做菜精細,絲毫也不馬虎。
數日後又到了約定的日子,不想汪曾祺的電話又到了,說是那道菜的主料到了,輔料沒買到。鄧友梅說缺個把輔料沒關係,馬虎點算了。汪曾祺說不行,美食是藝術,我做的菜裡面差一樣也不行。
又是數日,鄧友梅如約來到他家,卻不見汪曾祺的影子,汪夫人說上街買菜去了。鄧友梅等到開飯時間仍不見汪曾祺人影,汪家派人去找,一會回來的人說,他一個人在小酒館裡喝酒呢,說要買的東西還沒買到,叫鄧先生下次再來吧!最終,鄧友梅沒吃成,因為汪曾祺一直沒能湊齊輔料。
以文化和藝術的性情做烹飪品佳肴,這是美食家與廚師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