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言素行2--身心自在

劉阿榮 |2006.11.01
581觀看次
字級

假日常喜歡到外邊走動走動,一則放鬆心情,使平時工作的緊張和壓力得到紓解;再則,多見多聞,增長知識,總有許多知識不在書本中,而由閱歷體驗中獲得。清代張潮《幽夢影》一書,對社會現象、人生體悟,殊多妙論,曾謂:「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望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誠然,讀書之心得,隨閱歷之深淺而有不同的體會。德國思想家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認為:歷史社會之知識與自我意識,有緊密的關聯,我們從歷史及社會的實在,獲得了生活的遺跡與生命的理解;同時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意識也將成為歷史生活的組成部分,留待未來的詮釋。因此,人們讀書可增廣見聞,拓展閱歷;而豐富的閱歷,更可印證書中知識,可謂相輔相成,互相攝受。

然而,讀書或工作,亦不宜過分疲勞貪著,因為健康的生活,建立在知足常樂的道理之上,《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現代人的忙碌生活,或緣於「時間管理」不當;或因業務繁多沉重,但歸根究底,可能與「多欲貪著」有密切的關係,競爭向上、求好心切,固然無可厚非,但過分強求,名利難捨,畢竟不是好事。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世間國土、榮華富貴、乃至我們自身都是幻化無常的,有如「鏡花水月」,如果能夠了解這一層道理,放下對世間權力、名望、金錢酘酘的極大誘惑、最高追求,或無止境的占有心理,自然能看得開、捨得放。所謂「難捨能捨」,就是能捨去、能放下愈難割捨的欲求,就愈能身心自在。持平而論,工作是一般人的職責;讀書是學習者的本務,但求盡心把工作做好,把書讀好,不必刻意追逐工作上的更高職位,或汲取極大化的利潤。因為權力職位、金錢利潤固然是衡量一個人、一個家庭「成功」與否的世俗指標,然而,不以其「道」得之;或因貪欲起,而忘其本性初衷,可能敗德喪身,終究得不償失,古今中外,史例斑斑,能不慎乎?少欲或適度的導正欲望,慎行於天理人欲之間,方可身心自在,天人安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