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論語】孔子論權

文/劉貫之 |2013.01.23
2078觀看次
字級

古今中外的貪腐問題,說穿了,無非錢、權、色三個字作祟,其中尤以弄權為害最甚。因為權力既是獲得金錢與美色的保障,其本身亦將伴隨支配欲的擴大而愈發膨脹,最終大權獨攬,禍國殃民。孔子論權,對於今日啟發猶大。

首先,孔子強調人的社會屬性:「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我們不能與鳥獸同群,只可與人為伍;即便天下無道,身處亂世,也應為改變現狀貢獻自己的努力,不可脫離社會。因此,他對於接輿、長沮、桀溺等隱者,雖敬佩其志行的高潔,但對其消極避世的舉動始終不敢苟同。

孔子視出仕為儒者的使命:「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微子》)。

做官的初衷在於全君臣之義,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此乃儒者應盡的義務,與個人的榮華富貴無關。

既然出來做官,就要盡職盡責:「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衛靈公》)。首先要考慮自己的工作是否稱職,然後再去計較待遇的高低。

官員們遇到職位的升遷,要反躬自省:「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不要擔心得不到那個官職,先要考慮自己能否勝任它;不要擔心上級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先反思自己是否具備那些能力。

儒者雖然胸懷濟世安民之志,但居上位者並不一定會買帳,國家的政治環境也不會總是安定清明。面對那些事與願違的狀況,孔子不會去計較權力的得失;但他會堅守自己的責任,雖不做官,亦通過其他的方式為社會貢獻力量。

孔子曾對顏淵說:「用之則行,捨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述而》)。如果執政者慧眼識才,他自然好好地做官,逐步施展自己的治國理念。若執政者棄孔子而不用,他便將自己的政治才能暫時收斂起來,轉而授徒講學,整理文獻。

他曾經稱頌衛國的大夫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幫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靈公》)。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可謂是非顛倒、善惡倒置;若繼續留在朝中做官,圓滑者勢必同流合汙,正直者則必遭小人迫害。此時應果斷放棄官位,另尋報國之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