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西元前三世紀的彌生時代,從中國及朝鮮傳入稻米栽種技術後便以米為主食;平安時代(約八世紀)米食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文與圖/心楷提供(日本福岡)
文與圖/心楷提供(日本福岡)
日本西元前三世紀的彌生時代,從中國及朝鮮傳入稻米栽種技術後便以米為主食;平安時代(約八世紀)米食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延續至今,米「餅」()這個台灣叫「麻糬」的米食點心,更是日本新年不可或缺的食物,它代表著好兆頭的吉祥食物。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節慶的曆法全按西曆,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是傳統家家戶戶搗餅的好日子。相傳因為二十九日發音同「福」的音韻,意為迎福; 而日本語「九」這個字的發音為「苦」,為了來年美好的希望,這一天便集合三五壯丁奮力搗米做餅,就是祈望迎來福祥、擊退痛苦。當粒粒分明的糯米被木臼、石杵搗得形狀模糊時,表示一年來的辛苦也被搗得灰飛煙滅,唯存一團和氣的香Q糯米糰餅,這就是俗稱的「九日餅」。
炭燒或鐵板燒的「九日餅」,加上蘿蔔、牛蒡、芋頭、海帶等除夕祭神的山珍海味一齊熬煮,再加上白味噌調味,就是正月初一必備年菜──「雜煮」;新年全家團圓時,或將餅切薄片,在火鍋裡涮一涮,也是經典吃法;甚至加上紅豆泥或黃豆粉或沾上江戶風味的醬油糖,都可讓人嘴裡甜甜、肚裡飽飽,身上暖暖,可真是幸福與安樂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