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雲集‧翰海微瀾】 戰鬥的英姿 ——渤海國與女真人的樂舞

雲窗 |2013.01.17
1655觀看次
字級

西元九二六年,契丹人滅了渤海國使得渤海音樂與宮廷舞蹈散逸民間。從現存的日本文獻資料以及《金史》中,我們還能勾勒出這個民族的樂舞發展。

渤海王朝位於朝鮮半島北部,以及中國東北地區東部至海州舊地。大約在盛唐時期由粟末靺鞨的酋長大祚榮所建立,初名「震國」,而後接受唐朝授官被冊封為「渤海郡王」,是故改號為「渤海國」,論其文化卻是受到高句麗的影響很深,並且自唐開元二十八年起,渤海國使者已珍蒙,便就宮廷舞樂等事宜訪問日本天皇。

自天寶至大曆年間,日本亦派遣內雄等人至渤海學習音樂。因此,在日本平安王朝時期,將樂舞分為左右兩方:唐樂和林邑樂(越南樂)是左樂;渤海樂、三韓樂以及日本新樂則歸為右方音樂。由此也能看出當時日本人面對亞洲大陸的方位感。

如今位於吉林和龍縣龍水鄉龍海村考古出土的渤海貞孝公主墓,墓室西壁侍衛後方有三位樂伎,各持一件樂器,有的是拍板,有的是箜篌,有的是琵琶。

另外,在日本歷史學家善之助的《日本文化史》一書中,提及現今所存的日本舞蹈類型,包括:大靺鞨、新靺鞨、新烏蘇、古烏蘇、進走禿、退走禿、敷手、貴德、崑崙八仙等,都是從渤海國傳來的。

整體而言,滿州一帶的舞蹈形式「多戰鬥之容」。至今黑龍江寧安縣一帶還流傳著「韃子秧歌」,便是一種源自民族起義的舞蹈。

原來在遼金時期,契丹人對女真人強行迫害,不僅每年春秋兩季派遣「銀牌天使」徵收「海東青」(獵鷹)為貢品,而且搶奪財物,強逼女子淫逸。

直到金人女性酋長穆崑達因抵抗凌辱而殺害銀牌天使,爾後遼國又派遣部隊將這個村落全部屠殺。後人為了歌頌女真女性的抗暴事蹟,遂將這個歷史故事編成舞蹈。

韃子秧歌由花棍隊、女真隊和老韃官隊三部分組成,老韃官隊飾演銀牌天使,坐在抬椅上一邊飲酒一邊東張西望,看到貌美的姑娘就上前調戲,最後在老媽扮相的穆崑達的帶領下,花棍隊將老韃官隊團團圍住痛打,整段舞蹈遂告結束。

清代以後,因受漢文化的影響,這齣舞劇便運用扭秧歌的勞動形式呈現,因此被漢人稱為韃子秧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