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記憶裡,我家門前是一條青石小巷,旁邊有一堵高高的院牆,攀附著蕭疏的藤蔓。我家屋子的左側就是村裡的一口古井,每天清晨要聚集許多挑水的人。天還未完全亮,他們從不同的方向往這聚集,穿過石板的小巷,氤氳的晨霧讓他們彷如身處雲煙的夢幻中。
挑水是一天勞作的開始,他們雖然平淡、艱辛,卻各自無怨無悔地過著人生。若是晚來,又遇挑水人多,有時甚至要等上一個時辰才能挑上水。歸去時,太陽往往升起,細碎的陽光從兩邊的簷角灑落,刺疼了每一個路人的眼睛。若是遇收割時節,半夜都很多人排隊挑水,只為爭取時間趁涼爽可以多割些稻子。
我每日清晨就躺在床上聽他們在井邊講生活的瑣事,沒有奇聞軼事,卻是老百姓最尋常的點滴。清泉流入木桶的聲音沁入心底,延伸至身體經脈的每一個地方。古井的水滋養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滋養著古老民族的文化,也滋養著鄉村人生生不息的信念。無論春夏秋冬,他們都是起早摸黑,一路風塵趕赴農田勞作,水牛做伴,在古老的土地上耕耘美好的明天。
炎熱的季節裡,每當隨父母在田地裡忙完農活回來,父親都要拿水桶去吊一桶回來。清澈的泉水冰涼入骨,我們取來洗臉洗腳,舒緩勞作後的疲憊。最讓我歡喜的是舀一碗泉水,放上一小勺白糖,攪拌後當冰水喝,那滋味甘甜沁涼,流入心扉。
我從家裡到學校,必須要經過古井和那條石板路。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說青蛙在井底是坐井觀天,當時對這篇課文很有興趣。放學後,我背書包經過古井時,就蹲下來往裡面張望,不小心把父親買給我的新書包掉下去了。當時哭著回家,可父母都去菜園裡了,於是又一路哭著到菜園,後來父親讓村裡一個年輕小夥子拿樓梯下去幫我撈出來了。為這事,我整個學期用的課本都是皺的,因為被水浸過,晾乾後就再也回不到初時的平整了。
從不曾數過村裡究竟有多少口古井,它們靜默在屬於自己的角落,淡看村裡人的生老病死。那些古樸的房檐、雕花的古窗、刻著龍鳳的城牆以及收藏著世代宗譜的祠堂;那些祖輩傳下來的瓷器、古玉、床櫥、各種器皿,都雕刻著不同的花鳥蟲魚與人物山水;那些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古老建築與門前千載的聯句,還有在村裡幾處巍峨的牌坊。
我們無法想像這個小山村記載了多少動人的傳說與人文故事,古井的清泉,經久不息地流傳至今,那默默無聞的付出,繼承著山村人祖祖輩輩勞作的美德。我家屋旁的古井不知是何年所建,井沿刻著的字跡早已被歷史的風塵淹沒,而變得模糊不清。那道狹窄的青石小巷,究竟穿行過多少行色匆匆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