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南華大學代理校長、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自從媽媽住進耕莘醫院(以及轉到台大醫院安寧病房)之後,我們兄弟就一直面臨現代醫療的挑戰,考驗著我們是否能夠維護媽媽的生命品質與死亡品質,乃至捍衛她的生命尊嚴與死亡尊嚴。
我在南華大學教授生死學已經有十六年之久,應邀走了全台灣從北到南(還包括澎湖)三十餘家公、私立大醫院,對醫護專業人員分享生死哲理與心得交流,我深知現代醫療科技在實際面對臨終與死亡時的迷思與困境,也深深體會絕大多數末期或臨終病患,及其家屬們在不得不面對生死大事的時候,卻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判斷與抉擇的倫理掙扎、焦慮慌亂與惶恐無助,最後往往陷入「親情孝道」的誤解與迷思,以及現代醫療的思維局限與科技框架,作出令病人飽受折磨,而且又令家屬事後懊悔不已的錯誤決定。
因此我在三年前就提出:要能從容自在地面對自我或親人的生死情境,首要的功課與步驟,就是自我培養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與思想建設;換句話說,就是要有「能夠勇於面對及願意接受自我或親人,自然老化以致死亡」的心理準備,乃至哲理層次的思想建構以及生死信念。再簡單一點地說,就是要在心理上和思想上,不但不排斥或拒絕死亡確實來臨的可能性,而且要在「觀念上」及「認知上」能夠接受自我與親人「自然的」老化過程與死亡結果,以及在「態度上」能夠「坦然地」面對及迎接死亡時刻的到來。
同時我又提出「生命的永續經營觀」此一概念,並且運用數學的「定義域」概念,及物理學的多重維度時空結構觀點,來詮釋佛教「十方三世」的宇宙觀、人生觀與生死觀。我想要表達的生命理念其實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從世界各大宗教對生命的認知立場來看,生命本來就是永續的,但是可惜也是很不幸的,我們對生命的經營卻沒有永續。因此我們必須開展及提升,對於生命與死亡的認知與視野,深切了解肉體的生命,必然會因為自然衰老而休止,然而靈性的生命永不止息。
基於此一觀念與認知,我們應該進一步理解死亡絕對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邁向下一期生命航程的轉捩點,所以我們不應該一味地拒絕「因老化而自然死亡」的來臨,而是在「坦然迎接自然死亡來臨」的過程中,為「開展未來的生命」好好作準備。
這些觀念,我在平時就經常利用機會與家人分享,家人不但都能接受與理解,也形成高度的共識。九月初媽媽第一次住進雙和醫院的時候,我們希望她能夠很快就好起來,但隨著媽媽的精神和體力退化的情況愈來愈明顯,特別是在她因為跌倒第二次住進雙和醫院後,我們兄弟就很認真地思考與討論媽媽大限將近的可能性。那時醫生就研判媽媽除了心血管的問題外,很可能也有腦中風的危險,後來在耕莘醫院,醫生透過MRI終於確定媽媽是缺血型的腦中風,而且影像明確顯示大腦有三分之一部分因缺血而壞死,造成不可逆轉的功能喪失,這就是為什麼媽媽的身體右側近於癱瘓,而且不能言語的原因。
在得知媽媽已經處於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兄弟達成共識,決定不讓媽媽遭受現代醫療的折磨,我們要好好陪伴她順利走完生命,同時為她誦經、念佛、回向,鼓勵與引導她發願往生佛國淨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