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新社日前採訪到「八○後」年輕人,發現他們共同的特徵都是未老先衰,不敢面對未來,在職場中,面臨著「被掏空」的危機,而這樣的「空心人」,無論健康、精力、知識、熱情都在快速消耗。
三十一歲的張林在蘭州一家大型醫院裡受訪時顯得身心俱疲:「蘭州的物價太高,收入又低,買房是沒希望了,娶妻生子遙遙無期,工作沒完沒了沒前途,身體也搞垮了,沒激情,感覺老了。」他是蘭州一家媒體的記者,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已六年多,談到現在與未來展望,他說:「未來?沒空想。真想回老家,去農村種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樣的日子反而簡單。」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統計,內地出生於二十世紀八○年代的人口有二點零四億之多,這批年輕人是目前勞動力市場上的主力,有的已能在職場上呼風喚雨,也有的面臨「三十難立」的窘境。
在一家IT公司上班的馬剛自嘲,「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他無奈地嘆氣:「馬上過年了,沒錢,沒媳婦,沒地位,都不敢回家,無顏見江東父老啊!」
馬剛告訴中新社記者,大學時也有遠大理想,但現在每天工作似乎只為了維持生活運轉,工作效率正在下降、激情在消失、創意不斷枯竭,感覺身心被「掏空」了。
甘肅省心理諮詢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莫興邦說,隨著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這群被稱為「城市空心人」的年輕人愈來愈多,需要社會各界給予真正的關懷。
所謂「城市空心人」,指生活在城市化的加速度裡無法抽身片刻,智慧、激情、幹勁,被無休止的工作消耗一空的人群。在日本二十世紀六○、七○年代,職場人士被稱為工作機器,憔悴青年、過勞死的現象屢見不鮮。
莫興邦說,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可逆轉,勢必引起一些負面效應,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八○後」一代人正處於傳統「三十而立」的年紀,難以自立的狀況會形成焦慮等負面情緒。
莫興邦建議,年輕人不須設定過高的目標,不能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合理安排工作與生活,多參與戶外活動、多交朋友、培養閱讀等良好的個人愛好,才能避免負面情緒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