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來一往的書信中,透過這些談文學、思想、人生的文字,點亮對方陌生的生命區域,讓心靈能夠逐漸地靠近。
陳國偉:用文字折疊生命的距離
對於瑞騰老師和時雍,因為我博士班生涯中兩種不同的身分,和他們都建立了難得而珍貴的緣分。
我大學時期就已從文學刊物上,認識作為現代文學研究大家的瑞騰老師,上了博士班後因為幫《文訊》雜誌整理座談會紀錄、擔任國科會計畫助理,逐漸與老師有了接觸的機會;後來還很榮幸地,邀請老師來作為博士論文的口試委員。在多次的接觸中,瑞騰老師在言談間所傳達出的旺盛生命力與感染力,總給予我如火焰般的生命意象。
相對地,時雍給予我的感受,卻是極為不同的冷靜而含蓄,我記得他大一下剛來修我的國文課,課前常常看到他溜著疏離的影子掛著耳機。然而他在報告中對於詩意文字的傑出詮釋,讓我印象深刻,如今想來更像是一個燈號,指出他未來人生可能轉向的道途。此後終於熟識,與他多次在湖畔咖啡談文學,看他總是靦腆的笑著,分享著他令人驚嘆的詩與散文,終是一路走進文學研究的領域。
或許正是因為有著不同的生命情調,如時雍在〈你的孤獨與愛戀〉中寫的:「也許我們倉促的一生盡是如此罷,只夠一次去閱讀由各自生命所細細鐫刻之書冊的時間,因此即便親如父子,兩人也難以全程參與相互生命的創作,而於彼此的敘述中交集,抑或某段落間的缺席。」於是乎在這一來一往的書信中,透過這些談文學、思想、人生的文字,點亮對方陌生的生命區域,讓心靈能夠逐漸地靠近。
因為熱情與冷凝的靠近,所以有了溫暖。也因為溫暖,讓我們能夠低迴不已。
(陳國偉先生,新世代小說家,現任中興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蕭蕭:逐漸靠近又逐漸超越
初次跟瑞騰見面,是他在華岡讀研究所的時候,那時他已經寫了一些傑出的詩評論。洛夫與我冒著小雨,撐著一把小傘,到陽明山上他賃居的小房間談詩,沒有酒,沒有茶,只有冷冷的山風在屋外呼嘯。洛夫是關心詩評論如何建構的前輩詩人,瑞騰與我則是年輕一輩企圖以傳統詩學為台灣現代詩樹立詩學體系的研究者,三個人的話題始終冒著熱氣,不知屋外多少冷風冷雨,瀰天蓋地。
這樣的熱氣,其實一直昇騰在瑞騰與我之間,後來我們創辦《台灣文學觀察》雜誌,與更多的詩友合辦《台灣詩學》季刊、學刊,我總是一再讚嘆他的統御、組織能力,思辨、推理功夫,佩服他既能沉潛於冷僻的學理中,又能優游於不同的人脈系統裡,治學與處世兼擅,古典與現代齊驅,是學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跟成長後的時雍相見,也是他大學最後一年專注文學的時候,遠在中國東北長白山上,我們一起參加在長春舉辦的詹澈詩作學術研討會,時雍與白靈、阿鈍、我,是台灣與會的詩評論代表,小小年紀就參與大型學術會議,一無懼色,頗有乃父之風。我跟白靈說,時雍的論文內涵,甚至超越了大學時期的瑞騰。白靈說,瑞騰兄聽了一定會難過。我說,不會,世界上,老師說不定會嫉妒學生的成就,父親絕對以兒子的成就為榮。
最近,他們父子以《你逐漸向我靠近》為名,出版對話錄,可以證明這種供給與汲取的互動經過。而且,我還相信:不僅是逐漸靠近,必將會逐漸超越。
總是在極高的山上初識他們父子,這種機緣是否也預示他們文學的成就,終將令人仰望!
(蕭蕭先生,詩人,文學評論家,現任明道管理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顏崑陽:我們都在旅途中
我在旅途中,偶然,閱讀著瑞騰與時雍父子的「兩地書」;他們,將以「書」的姿勢進入這世界,被閱讀、理解,或被誤解,甚至被漠然以對,擦身而過。
活著,不管選擇什麼樣的姿勢進入這世界,都只能是如此。即使父與子,能彼此閱讀、相互理解,便是得之不易的幸福。很多時候,或者說很多父子,往往彼此相待彷彿一本連封面也不曾翻開過的「書」。
瑞騰與時雍,都是幸福的人。
我在旅途中,偶然,閱讀到他們的幸福;雖無可參與,卻有著由理解而生的同感,因而想念起遠在台灣家裡的兒子。
我在旅途中,而瑞騰父子也在旅途中,與我以及某些原本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走在從台灣到南京、揚州、南通而又將回到台灣的旅途中。很多陌生的人與事物,都在這趟旅途中偶然也遭遇與辭別,有些因此而熟悉並被記憶下來,有些則如途中撲面而卻又立即被洗去的塵沙。而我們將如何理解這趟旅程的意義?
我熟悉瑞騰已三十年,記憶是一棵枝葉不斷增生的樹。從時雍出生以來,我就經常聽到瑞騰談其子如談論自己。而時雍在我的記憶裡,一直都是小王子也似的孩兒。
這趟旅程,讓我對時雍由熟悉忽然的陌生卻又很快起了另一種熟悉。我閱讀他,這個依然王子也似的青年以及他的文章。他沉穩如昔,彷彿一泓不染塵埃、不見駭浪的澄潭。然而,在閱讀他的文章之後,我才發現波濤潛在他心靈的底層,讓我很難相信他僅是一個二十出頭的青年。在同齡的青年都還只會玩「幽靈古堡」,用火星文談些頭髮、衣服、泡沫紅茶、KTV、周杰倫、蔡依林或者性愛的話題;時雍卻正為著生命存在的本質、時間、空間與價值的抉擇而困惑而沉思,並且談論著韋伯、薩依德、班訥迪克、紀登斯、布爾迪厄、陳映真、詹澈……這樣深邃的心靈,竟然讓我恍若看見了自己!
我們都在旅途中,而且將會一直在旅途中,只是以不同的心情、姿勢綿延地出走與回歸,我閱讀瑞騰父子書外的生命之旅,理解到他們即使有時身在「兩地」,心靈卻都會不斷地交軌。他們真的是幸福的人。
(顏崑陽先生,散文作家,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編按》
去年二月起,在副刊兩周刊登一次的「父子兩地書」專欄,叫好叫座,引起文壇重視,今年十月由九歌結集成《你逐漸向我靠近》一書。
作者為李瑞騰教授及其公子李時雍,兩人以「父曰」、「子曰」書信的方式進行對人生的學習、經歷、感受與思想,從不同年齡的視角去觀察體驗周遭萬物;本書以兩種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文學創作筆觸,書寫父子間另一種對生命經驗的交流對談與思想激盪。
文壇重要作家吳晟、林文義、陳昌明、陳國偉、廖玉蕙、蔡孟樺、蕭蕭、顏崑陽都特別專文推薦,本刊特摘錄三則與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