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為《聯合文學》雜誌訪問即將推出新書的作家聞人悅閱,談得興高采烈,突然話題一轉,她說她們一家都很喜歡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只要這位導演有新電影推出,就快樂得像要過節一樣。
我點頭,也喜歡。我是從《大吉嶺有限公司》(The Darjeeling Limited)開始看──也許你會問為甚麼不是《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或者更早的《都是愛情惹的禍》(Rushmore)呢?──特別欣賞《超級狐狸先生》(The Fantastic Mr. Fox),也喜歡《月昇冒險王國》(Moonrise Kingdom),這是近來最有趣、最可愛的電影了。
《月昇冒險王國》懷舊,六十年代的,畫面質感與一些鏡頭都模仿那個年代的風格。影片描寫一個荒野地方,孤兒小童軍與中產木訥少女的愛情,從而揭示少年不顧一切的作風、中年人的三角戀情、童子軍的交往、孤兒院社工的專制等等。
在Wes Anderson的趣怪表現風格下,形成了很強的喜劇效果,整個過程是一場又一場歷險:少男少女離群及離家出走,面對童子軍追捕,再而遇上惡劣的天氣,期間有倉促的婚禮、在教堂的大逃亡,也有驚險的崖懸追捕,活脫脫就像一部少年冒險小說,令人關心主人公如何化險為夷。最後,這個被命名為Moonrise Kingdom的海灣,在鏡頭前出現,我們就知道那裡是伊甸園般的樂土,現在他們無法回去了,然而少年人最美好的回憶永遠都在,那一對一見鍾情的少男少女,就好比被放逐的亞當和夏娃,教堂倒下了,上帝遠了,但小男孩找到父親,他與小女孩的愛情也好像不變。人間的感情與關愛,讓我們忘記自己是放逐者的子嗣。
影片運用了許多英國作曲家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的音樂作品,除了《布穀鳥》、《仲夏夜之夢》、《挪亞方舟》(Noye's Fludde)外,最重要的大概是一首一尾都出現的《青少年管弦樂入門》(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這首作品早已耳熟能詳,在香港讀小學或中學的人一定會聽過,也許香港從前是英國殖民地,音樂老師教的歌曲不是黃自的《踏雪尋梅》,而是布烈頓的《布穀鳥》。其實,《月昇冒險王國》也是一部「青少年電影入門」,一開始就有Zoom和pan等電影的基本語言,在結尾打出工作人員表時,也介紹不同作曲家所用的樂器。
有人說,理想的教育是寓教於樂。於是我看到自己踏入教室,播放了一段《月昇冒險王國》,再解說這是甚麼拍法,有甚麼特色。也許不用幾天,學生都忘記了我說的話,但那一些精采的片段,還能夠讓他們在匆忙之間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