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代表字票選今年邁入第五屆,選出第一名「憂」之外, 其次依序為:漲、轉、感、慘、鬱、苦、怨、窮、爛。前十名中,僅第三名的「轉」字為正面字,第十一、十二名則為象徵希望的「盼」、「望」。
淡江大學教大陸研究所授楊景堯認為,「憂」並不完全是個負面字眼,戰國時代的范仲奄千年前不就說過「先天下之憂」嗎?選出此字的選民無異是期許社會進步改善,不要懷憂喪志,也期待馬政府設下停損點,莫再自我感覺良好,讓有夢的年輕人對未來激發信心。
在聯合報總編輯游美月看來,第一名的「憂」字反映整體社會心情,第二名的「漲」字則反映民眾的憂慮所在:「萬物皆漲,薪水沒漲」。年終獎金好不好?退休金拿不拿到?「憂」一字精準描繪台灣民眾面對生活的眾多憂慮,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齊來關心。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則表示,近來勞保勞退議題發燒,引發許多民眾「憂心」退休後的生活,其中以勞工階級與年輕族群最感焦慮。另外,將近七成五的藍領上班族對未來退休生活感到不安,也有超過八成的學生族群憂心未來,難怪,「憂」字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