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面試過程中,偶爾會遇上喜歡出這樣一道題目的導演:給你一分鐘的時間,展現你自認最拿手的表演專案。與其他面試要求相比,這原本應該不難。因為它幾乎是個自由專案,表演什麼,怎麼表演,完全隨你。
但相反的是,簡單的題目往往難倒不少人。
我曾給好幾班大一新生他們出了這道題目。但每回話一出口,得到的反應多是一臉的恐懼與茫然。「死啦!我什麼都不會,表演什麼?」「我想不出什麼是最拿手的,怎麼辦?」這些幾乎都是最常得到的回答。我告訴他們,不管是什麼,唱歌跳舞也好,說故事玩樂器也罷,甚至講個偏門笑話,讓人猜腦筋急轉彎問題,吹牛或扮鬼臉也行。一個人總有一些他能夠做得來的事,只要自認拿手,目前關鍵並不在於做得多完美,又怎麼可能想不出呢?
其實說穿了,問題不外是從未認真想過或不願努力去想。學生們習慣由老師制定內容,一旦讓你做主,反而無所適從。很多演員也是如此,過分被動地等待導演指示,然後時時刻刻需要導演的肯定。自由空間成了沒有保障的創作條件。
我向學生解釋,重要的不是表演什麼,而是你如何呈現。也許有些事項不屬表演藝術範圍,但只要你有信心和有熱情地去做一件事,你就可能把最無味的行為變成充滿信念和有趣的動作。只有當你對自己有信心,觀眾才會被你說服;如果你自己不感興趣,觀眾自不會對你感興趣。這其實就是表演藝術最基本的邏輯。裡面蘊藏的不只是演員的自信,還是其魅力所在。
幾番鼓勵後,接下來的課堂上,有的學生又歌又舞,有的給玩具熊配音演出,有的說冷笑話,有的模仿名人,有的主持脫口秀,有的領導玩遊戲,有的展現畫作……茫然變成興趣,興趣化為靈感。他們在粗糙的表演中認識了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