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國立台灣文學館為中華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辦公場所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台南市國定古蹟原台南州廳,主要蒐集、整理、典藏與研究台灣近代文學史料。館長李瑞騰表示,與其他博物館不同的是,台文館所有展品都是捐贈而來,擁有眾多台灣文學作家的手稿及文物。明年台北國際書展的台文館展區,規畫展出台文館典藏的作家器物。
李瑞騰表示,他推行「文學文物」成為一門學問,讓這塊過去未被系統化的部分變成一門知識,使讀者不只閱讀作家文字,還可透過文物了解作家的一生。台文館典藏庫房收藏的文學文物,都與作家創作相關,涵蓋圖書、期刊、手稿、信札、報紙、照片、視聽資料、書畫墨寶、器物;截至上月底,台文館已獲四百六十一批次捐贈,作家本人及家屬捐贈的作家文物達十四萬件,其中手稿約一萬五千件、信札二萬餘件、圖書期刊六萬餘件。
二○○三年成立的台灣文學館,持續做典藏、修護工作,典藏的作家器物包括葉石濤坐了數十年的藤椅、林海音珍藏的大象擺飾、戲劇家姚一葦的整座書房等,和作家三毛在《我的寶貝》書中一文〈幸福的盤子〉介紹的「彩繪瓷盤」,以及皮製水袋。
作家手稿部分,李瑞騰說,最大宗捐贈展品為姚嘉文的《台灣七色記》數百萬字,以及李魁賢的幾部作品;施叔青也在八月將自己的《台灣三部曲》與《香港三部曲》全數捐贈給台文館,她說:「放你們這裡,比放我家適合。」
李瑞騰強調,具台灣經驗、台灣視野,都可以視為台灣文學,因此包括原住民文學、外籍人士在台灣的書寫,甚至像三毛雖然寫海外經驗,但以台灣視野出發,都應被視為台灣文學。談及兩岸文化交流,李瑞騰認為,讓下一代有機會接觸並互相尊重是必要的,但台文館以建構台灣基礎人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