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香蕉產量過剩,行政院院會還破天荒上演「全體閣員吃蕉」,國共為了香蕉「和談」,敲定以每公斤新台幣十元賣到大陸地區後,再度傳出柳丁在市面上已出現「一粒一元」的促銷價,柳丁很可能接替香蕉,成為量增價慘跌的第二男主角,未來不知那天的行政院院會,閣員又得大口喝國產柳丁汁,以表示支持果農。
報載農糧署柑桔服務團召集人呂明雄說:「生產面積不減反增,收購補貼機制不合時宜,都應該檢討;農民觀念要改,要讓市場機制調節產銷。」雲林縣農業局長林良懋也說:「回歸市場,種消費者要的水果,不是種農民想種的水果。」這兩位農政專家的見解真可說是一針見血,證明一味地由政府當冤大頭收購,或以行政命令運作,強迫國軍、學校和監所「消化」過剩的水果,都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的作法。
筆者認為,農委會的收購與補貼政策,會讓果農誤以為,即使可預見將來會盛產而滯銷,最後政府總會因選票考量加碼收購,而競相搶種。這樣的政策,原本是基於「救急不救窮」的美意,卻被扭曲誤解,反而使政府成為農產品過剩的幫凶。
任何行業都必須對市場機制與消費者喜好,存有敏銳的觀察和果決的判斷,才能管控好自身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與銷售」,例如,液晶電視需求放緩,相關產業就得立即有警覺,適度縮減產能,以去化庫存,避免價格因產量過多而崩跌;唯有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價格戰洗禮,與彈性調整產銷結構的廠商才能勝出。
相信民眾沒聽過政府收購賣不掉的液晶電視吧!所以果農也應要有觀察、判斷的能力和認知,不是把政府收購當成護身符,即使明知一窩蜂搶種會造成產量過剩的老問題,還是這麼做,實在說不過去。
「回歸市場,種消費者要的水果,不是種農民想種的水果」,林良懋的話希望可達到「驚醒夢中人」的效果,讓農民自覺,一方面提升生產技術與品質,另一方面多多學習市場行銷觀念,增加產品附加價值,否則過去盲目搶種的作法,遲早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