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蕉、柳丁的滯銷問題,看到產銷的問題,也看到農業政策未能與時俱進的問題,在在須要朝野通力合作妥謀解決之道,以找回台灣農業的春天。
農業是國計民生的根本,為工商業發展、生態、糧食的重要基石,並有政治、經濟、社會的面向,農村亦復如此,農民則是核心所在,不論用何種政策和作為,只要農民受益,農村自易繁榮,農業自能發展。換言之,台灣過去的農業政策如大量投資農村建設,有計畫地推動,並將科技、產銷注入經濟體系整合運作,直接嘉惠農民、繁榮農村,也使台灣農業的成就名揚國際。
時至今日,有關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的「基本法」卻未制定,連產銷制度也未能與時俱進,加上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連品牌都予仿冒轉進國際,在內外交困下,使台灣農業陷入困境,如不能及時採「固本培元」的政策,協助農民朝資本、技術密集轉型升級,因應加入WTO後對農業的影響,積極維護農民權益,優勢恐將逐漸流失,後果堪虞。
政府必須痛下決心力挽狂瀾,檢討改進現行各項能配合農業、產銷的政策和制度,立法院朝野人士更須配合通過有關的措施和法案,各級政府尤須合作,加強輔導訓練農民吸收科技新知和能力,不能再用「救濟、救急」方式處理產銷問題,必須從源頭的農民、農村做起,且須任用專業的農政首長和人才,庶幾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始能克竟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