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麼佛教要分派別而不團結呢?如果只是一味的念佛規避世俗的煩憂,那麼學佛的人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
福報禪師答:佛法在流傳的過程中,有人契合於禪觀,有人喜歡研究教義。在教義上,有人鑽研戒律,有人爬梳名相。此外,又有許多因地域、根器不同,而衍生出多元的法門、學習方向。所謂的「分派」,本身並沒有好惡分別,都是為了佛教,如同人要吃飽,可以有多種飽餐方式,不愛吃飯的,有麵可吃,不愛中餐的,可以吃西餐。
佛經中常常提到,佛陀沿著恒河兩岸最熱鬧的地區弘法,而許多佛教寺院、活動也在「四衢道口」(即今日的十字路口)舉行,從歷史和經典來看,佛教並不避世,反而是走入人群,從事淨化人心、解決大眾生命中的大煩惱。
過去,佛法在交通不便、危棧天險遍布的時空背景下,從遙遠的印度,傳入中國、鍚蘭、日本、韓國等地,如果佛教一開始就規避世俗,一味自我設限,那麼就不可能具有那麼大的活動力,把佛教弘揚全世界。
遠的不說,僅是台灣近十年的佛教弘法方式,從辦學校、電視台、淨化人心演唱會、佛經講座、水陸法會、讀書會、社區大學……,哪一項不是為倡導社會光明面而努力?連你現在看到的「人生問卷」專欄,也是刊登在佛教團體創辦的報紙上,這些不都是佛教、佛教徒,甚至所有正統宗教所存在的價值嗎?
在佛教裡,無論參禪、念佛,還是誦經、拜願,講究的是收攝身心、潛移默化的功夫。「念佛」的目的不是要「規避世俗的煩憂」,而是教人摒除一切雜念,滿心是佛。
當一個人的心中充滿佛號、充滿佛陀的慈悲願力,這樣的人不但不會為非作歹,成為國家的負擔,甚至還能成為社會上一股清淨、正氣的力量,如果多數人都擁有這種力量,那麼淨化心靈的工程就不難達到,這才是佛教實質的團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