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出面替機車騎士力爭公道,強烈指責台北市的道路坑坑洞洞,高高低低的人孔蓋太多,影響行人和騎士的安全,個人對此心有戚戚焉。
相信曾在台北市騎過機車、開過汽車的駕駛都會贊同消基會,台北市馬路上人孔蓋密布,據消基會調查發現,台北市人孔蓋總計有二十九萬個,密度高居全台之冠,而且人孔蓋不是凸起就是凹陷,與路面高低落差不小,不但阻礙交通的順暢,還常導致行人或駕駛發生意外,確實是交通安全的無形殺手。
但據個人觀察,台北市道路坑人的情況,豈止人孔蓋一項?可以說坑人陷阱無所不在。
台北市在整修馬路後,往往留下崎嶇的路面,騎車或開車經過總會顛簸跳動,騎士左閃右躲,往往就會滑倒、擦撞,最近承德路尾端剛整修完成,路中央就出現一道狹長、彎曲、隆起的新瀝青路面,經過的車輛上下跳動,一流的首都城市卻整修出三流、甚至不入流的道路路面,實在教身為市民的我臉紅。
標線繪置也是一大問題。同樣是承德路,過了公館路的紅綠燈路口,突然在馬路內側出現一道機車專用道,往大業路的汽車道緊縮成一線道,每天在此路段都可看見機車、汽車爭道,而且必須交會通行,差點擦撞的鏡頭不斷出現,交通局為何坐視這種標線畫設不當的情形,難道一定要等到發生嚴重車禍,才要被迫處理善後?
希望北市政府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改善人孔蓋問題,須「畢其功於一役」,將馬路上所有危害行車安全的危險因子一次剷除,還給用路人安全、舒適的交通環境,也給號稱現代化的台北市留下友善城市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