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教授是何因緣引導您進入文學(或佛學)殿堂?
我本身所學專業雖然是「社會科學」方面,但從中學時代就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高中國文、歷史老師引導我對文史的興趣,後來的學習與工作,更深刻思考人生的目的及終極關懷,因此開始接觸佛學,並漸有感悟。
2.您最崇敬什麼人?他對您的影響為何?
我最崇敬的人物很多,包括各時代、各領域的菁英,但就人文或佛學因緣來說,弘一大師(李叔同先生)應是我所尊崇的典範,不追求世俗的榮耀,而能在藝術及律宗方面,獲得成就,並影響深遠,甚值敬佩。
3.人生旅途中,最讓您感到挫折的是那一件事?如何克服、突破?
人生旅途中感到挫折的事不多,雖然當年大學聯考第一年未考上國立(錄取甚佳的私立大學),次年重考即上國立大學,生活學習都在平淡平實中走過,心情雖有高低起伏,但從無沮喪,緣於自覺「平凡」,無太高期望值,因而較少「失望」。
4.在文學(或學術)裡,感受到「快樂」嗎?請舉一例說明。
在「學術」研究領域是相當「辛勞」的,要寫一篇好的學術論文,從蒐集資料、閱讀吸收,再構思撰文,經歷相當時間,有如農夫「播種到收割」的歷程,最後能順利完成並獲得肯定,其「快樂」心情,往往可忘掉為此的辛苦勞累。
5.若重新選擇職業,最希望從事那一行業?為什麼?
如果有重新選擇職業的機會,我還是會選擇「教育」這一行,尤其「大學教授」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
6.這世界上,最愛的國家或城市?為什麼?
個人雖遊歷若干國家或都市,但最愛的還是中華民國(台灣),我不一定是鮮明的「本土派」,但卻以「人親土親」最令人親切喜悅。
7.是否經歷過人生的「無常」?面對無常,可曾措手不及、心生惶惑呢?
生命無常是早有體悟的,幾年前自己的至親(父母、親人)往生,雖極不捨,但「往生」就是生往「另一個世界」(不論用什麼宗教去解釋),為了不生惶惑,只好掌握「此在」的世界,「當下」實踐「此生」可實踐的責任。
8.您覺得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擁有」是什麼?
自己最珍貴的「擁有」是「幸福」,幸福來自「心田」,心善行端,個人、家庭、工作場域,都會充滿喜悅;反之,多慾心苦,「厭煩」常隨,那是最難承受的生命折磨。
9.請問教授在專欄中,希望與讀者分享的是什麼?
我希望在「庸言素行」的專欄中,和讀者分享一些個人的生活體驗、讀書心得、工作趣聞,偶而也會針對國內、外發生的大、小事略紓己見。
10.最想送給人間福報讀者的一句話。
送給《人間福報》讀者的一句話是:「明心見性,花枝春滿,天心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