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刊出「80對800的戰爭」文章,內容是台灣投資在教育的經費,為亞洲四小龍之末,連大陸上海都快比不上了,令人痛心和深省。
南韓投資國小學童的經費是八百五十五點五二美元,台灣卻只有八十二點五二美元,台灣教育經費的縮減,造成學校沒有足夠的設備維修和更新經費,連圖書採購經費都刪到零。
亞洲國家都著眼人才的培育,願意投資大量經費,因為他們深知人力就是國力,將來要與他國競爭、生存,靠的就是人才,台灣卻只用八十美元培養人才,豈不是在製造「台勞」?
南韓重視教育,教育和經濟單位的層級相當,在國務院(同我們的行政院)下設兩位副總理,一位負責經濟,一位負責教育,這可看出他們的用心和認真,而台灣的地方教育單位無權也無錢,都要靠中央補助。
南韓十五歲學生的學業成績,在全球科學排名第一、數學第二、閱讀排名第六,這些都是數年來在教育上花大錢砸出來的,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年年滑落,連教育都要被犧牲掉?
當然政府是因財政拮据,才會出現這種狀況,但要家長自己自力救濟,和學校合作提供下一代更高品質的學習,可是卻因景氣低迷、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心有餘力不足,看來只有政府致力「拚經濟」,才能改善,可是政府做得到嗎?「再苦不能苦孩子」,但依現況,恐怕孩子未來連生存都有困難。
陳清枝(宜縣頭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