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台北縣市部分國小的家庭聯絡簿上,列有「日行一善」固定欄位,老師要求學生每天記錄行善次數並列舉,為了幫孩子填寫這個欄位,造成家長不小的困擾,甚至痛苦不堪。
個人在國民小學服務,覺得家長誤會大了,解決此一問題不難,家長千萬別在痛苦下去。
首先,聯絡簿是學校和家庭溝通的橋梁,家長透過記載內容可了解孩子學習進度、當天作業內容、有無特殊事項發生,老師也可經由家長的意見反映,知道學生在家裡生活的大概情況、作業是否如期完成、回家和睡覺的時間,及家長特別陳述的意見。
依個人經驗,家長對「日行一善」覺得不勝其擾,就應該向老師反映感受,尋求溝通與解決,發揮聯絡簿的功用。
其次,聯絡簿設計「日行一善」欄,是希望透過日常生活中善行的具體實踐,建立孩子「知德並行」的習慣,提升學生的品德教育,立意良善,家長應該給予肯定和支持,至於何謂日行一善?小孩子真能日行一善嗎?怎樣的善行才值得記載?每天都要做,是逼小朋友造假?家長的這些疑問,都應該找機會跟老師、和孩子討論,只要建立共識,對善行的定義就不會覺得遙不可及,填寫時也就不會覺得苦不堪言。
此外,建議家長如遇困難,或對學校、老師有疑慮時,一定要找學校或老師溝通,澄清問題並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放在心上不說,那問題就會愈積愈大,說不定導致無法解決,徒留遺憾。
以聯絡簿的「日行一善」為例,老師的用心值得肯定,但若家長有不同的看法、作法,或孩子有個別差異、特殊需求,都可尋求老師協助和諒解。
老師作法是針對全班的整體性,家長看到的是孩子個別的需求,兩者並不衝突,在講求「個性化」、重視「個別化」教學的今天,老師不至於會堅持「單一的標準」,不容做任何彈性的處理。
教育有兼顧過程和結果兩大規準,其次是使用多元的方法和途徑,聯絡簿的「日行一善」不過是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之一,老師和家長千萬別拘泥於「單一」的標準、「統一」的作法,採取「僵硬」的教育模式,否則將會培養出「不知變通」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