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溪路70號{1}--去故宮看鹿

鹿憶鹿 |2006.10.24
505觀看次
字級

編按-- 即日起,《臨溪路70號》專欄將於每周二與讀者見面,作者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以細膩的心思觸探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在秋日微微的季節裡,整裝待發,一起跟隨作者漫遊另一個古老的人文空間。

鹿憶鹿教授,父親安徽人,母親澎湖人。出生於澎湖一個叫「大倉」的小島,所讀的小學已經廢校。六年小學的級任老師都是父親鹿俊昌先生。

學歷是文學博士,卻一向認同美國神話學學者Joseph Campbell的話,在文科或文化領域,博士學位是無能的表徵。

研究領域以民間文學、神話學、《山海經》及原住民神話為主。著有《走看九○年代的台灣散文》、《洪水神話》等學術性書籍,近年來專注於南島民族的神話比較研究。創作部分有《欲寄相思》、《想飛的鹿》、《臨溪路70號》等散文集。

故宮的鹿太多了,從殷商到明清都有,姿態各異,每一隻都是歷史舞台上的閃亮明星。

臨溪路70號離故宮博物院很近,每天從外雙溪社區的家中出發,一定會經過故宮,對門口的印象似乎是個大大的毛公鼎,後來,發現那個複製的鼎很大很大,比故宮裡面的毛公鼎大多了。我們通常有個習慣,把許多東西在想像中放大,等到見到真品,突然很有失落感。毛公鼎、翠玉白菜的情形都是這樣,見到時,都會忍不住嘆氣,這麼小,書上的大多了。

有時候,捫心自問,每天經過的故宮,我熟悉嗎?在來來回回二十幾年以後,重新去認識這個鄰居,似乎是我在二OO六年開春的發願。

朋友曾經影印了幾張漢代畫像石的鹿圖案給我,奔騰跳躍的一隻隻鹿好像活了過來,從古代向我跑來。而去故宮的經驗,裡面的鹿著實不少,像是家族的族徽圖騰,姓鹿的人家去故宮找他的同類。我記得深刻的是一個漢代的青銅書鎮,一隻鹿微微笑著,背上挖空,安放一個大螺,橢圓的螺殼在歲月的流逝中已風化泛白,吹彈即散。漢鎮以青銅比較多,安排成鹿的盤踞趴狀的並不罕見。漢代的一個書鎮,放在書桌上,原來的主人必定是早晚摩挲撫玩,鹿角流露瑩瑩亮光。我想起自己也有兩個鹿型的青銅色書鎮,在日本奈良購置,一個圓形的有如銅鏡,小鹿站著,顧盼自若;另一個則是飛奔的鹿型,鹿腳彎曲,似大力彈跳。

當然,不必在奈良的鹿苑才能見到鹿,故宮的鹿太多了,從殷商到明清都有,姿態各異,每一隻都是歷史舞台上的閃亮明星。《史記‧管晏列傳》中管仲「射中小白帶鉤」,學者說帶鉤是鉤繫束腰的腰帶頭,有時被視作祥瑞之物。故宮中就有戰國
時的「躍鹿紋獸首玉帶鉤」,生動的一隻飛躍小鹿在不知名的獸頭上,長度只有八公分多,如果那是腰帶頭,有長二十幾公分的青銅帶鉤,大概重得不像話,古代男人應該也很愛美,不怕麻煩。

西周召公有個青銅卣器,裝著黑黍、香草合釀的美酒,祭祀以後大家宴飲,卣器很華麗,提梁銜著器皿身腹的是兩個相當大的鹿頭,這麼大的酒器重達十二公斤,據說裡面的卦文表示人要節儉才是吉祥。董作賓先生考證,召公活了一百一十歲左右,雄偉的鹿首召卣讓人見到美德與高壽。

如果要見到更早的鹿,故宮中有商代的「鹿鼎」,大家一定馬上聯想到《鹿鼎記》這本書。平凡小民畢竟對「鹿鼎」的興趣不大,想到逐鹿中原、鹿死誰手,鹿的帝位象徵離我太遠,就不談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