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談】作夢也能有收穫

戴永夏 |2012.12.11
1440觀看次
字級

都說夢是現實生活在人的潛意識中的反映,每個人幾乎都會作夢。在一般人看來,夢是虛無飄渺的,它來無影、去無蹤,留給人的只是一場空。然而對有些人而言,夢卻成了「寶貴財富」,作夢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奧地利作曲家莫札特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傑出大師,也是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音樂天才。據說他有一個習慣,每晚臨睡前都要戴上眼鏡。有人問他:「你為什麼睡覺還要戴眼鏡呢?」他回答說:「我常在夢中想起一些樂曲的旋律,如不戴眼鏡,就什麼音符都看不清,醒來自然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莫札特所言,看似無稽之談,其實很有科學道理。科學研究證明,夢境確實能給人帶來靈感,而許多優秀藝術家獨特的夢境,成了他們永不枯竭的創作靈感之源泉,使他們創作出一部部動人心弦的佳作。

德國著名的作曲家舒曼,便是一個具有夢幻色彩的人物,他常夢見舒伯特等許多過去的大作曲家站在他的床邊,向他指點出一些旋律。他的許多樂曲便是在睡夢中完成的;海頓也都曾利用夢境來完成其創作,此類事例不勝枚舉。

在中國,也有夢中作曲的先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唐代的帝王藝術家玄宗李隆基了。

傳說有一次,玄宗夢見有十多個綠衣仙女,架著彩雲從天空飄然來到他的面前,為他演奏樂曲。樂聲婉轉悠揚,響遏行雲,真乃神仙府第之音。奏畢,一位仙女對玄宗說:「這首曲子叫〈紫雲回〉,現在就傳授給陛下。」玄宗十分高興地接受了下來。

夢醒之後,玄宗猶覺餘音裊裊,立即披衣下床,按夢中所記用玉簫吹奏出來,這便產生了名曲〈紫雲回〉。

盛唐時期有一首最有名的樂曲叫〈霓裳羽衣曲〉,據說也是玄宗從夢幻中得來的。《唐逸史》記載說:天寶初年的一個中秋之夜,玄宗與道士羅公遠在宮中賞月,羅對玄宗說:「陛下願意跟臣一起到月宮遊玩嗎?」

羅公遠隨即折取一枝桂樹,向空中擲去,桂樹驟然化為一座綠色的長橋。羅公遠與玄宗一同登上長橋,行十數里後,眼前便出現了一座巍峨城闕,這就是月宮。他們步入宮中,見數百個著白色寬大羽衣的仙女翩翩起舞,舞曲曼妙,舞姿婀娜,看了令人如痴如醉。舞畢,玄宗詢問是什麼舞,仙女回答說叫〈霓裳羽衣曲〉。玄宗將這舞曲和舞姿默記在心,跟隨羅公遠仍沿著長橋返回宮中,那長橋和月宮轉瞬間便消失了。

第二天,玄宗根據自己的記憶,便創作出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並召集梨園伶官,指導他們根據樂曲編出舞蹈來……

除戲曲外,有些文學作品,也能從夢境中產生。蘇軾在《東坡志林》中曾談到他在夢中作〈祭春牛文〉的情景:

元豐六年十二日二十七日,天欲明,夢數吏人持紙一幅,其上題云:請〈祭春牛文〉。

予取筆疾書其上云:「三陽既至,庶草將興,爰出土牛,以戒農事。衣被丹青之好,本出泥塗;成毀須臾之間,誰為喜慍?」

吏微笑曰:「此兩句復當有怒者。」旁一吏云:「不妨。此是喚醒他。」

如果說古人的夢境還或多或少帶些神話色彩的話,那麼當今一些藝術家的夢境就要真實得多,他們從中所獲得藝術成果也更為可信。

當代著名作家畢淑敏在其創作的科幻小說《花冠病毒》中,就對病毒作了非常精細的描述。書中所寫的「花冠病毒」,形態絢爛美麗,和它的凶殘本性形成強烈反差。而這一病毒形象,也來自她的夢境。她說:「我在夢中曾經很多次夢見病毒的樣子,於是我把夢境進行了記錄」,從而成就了她的這部力作。

既然夢中可以創作出藝術作品,是不是說藝術不需要現實生活?當然不是。因為夢境也是現實的反映,它跟作者的思想水平、藝術修養、生活積累等密切相關。

假如唐玄宗在樂、舞方面沒有很深的造詣;蘇軾不具備大文學家的功底;畢淑敏沒有專業的醫學知識,那麼他們就很難作出各自的「藝術之夢」, 當然更不會從夢中創作出藝術作品。因此,一個人要在創作上取得成績,不管通過何種途徑,最終都離不開現實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