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巷的小房子,《哈利波特》迷認
為最接近書中的「斜角巷」光景。
文與圖/尹萍
布拉格城堡裡面滿是華麗的宮殿與教堂,但是有一排房子很寒傖,位在最偏遠的外圍,緊貼著城牆修建,矮小狹窄的兩層樓房,在眾多高門大屋間,好像是小人國。它叫作「金巷」(Golden Lane)。
上一站在維也納的時候,我們參觀過「藝術史博物館」,裡面典藏美術精品無數,其中尤多文藝復興時代的希臘羅馬女神裸畫,收藏者是跨越十六、七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二世。到了布拉格,我發現這位皇帝原來住在這座城堡裡。
魯道夫二世身為皇帝,卻不太理會政務,只管熱心蒐集新舊繪畫。他的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連年征戰,他怕維也納不安全,就搬到布拉格來。當代傑出畫家群跟隨他一起搬來,他們受皇帝供養,住在城堡裡,專心創作。
煉鐵成金青春永駐
皇帝生性好奇,熱愛藝術之外,上自天文下至巫術,甚至樂器鐘錶、植物礦物,他都親自研究實驗,把重要科學家與工匠也都集中到城堡來。所以十六、七世紀之交的布拉格,是全歐洲的藝術之都兼科學之都。
它也是魔法之都。魯道夫二世畢生的夢想是找到「魔法石」,這東西,據說可以煉鐵成金,又可以讓人青春永駐,長生不老。中古時代教會壟斷知識,只有修道士有書可讀,在修院裡作各種物理化學實驗。可是文藝復興以後,知識外流,煉金術一方面被譏笑為「神棍騙術」,一方面有更多人參與追求。
魯道夫二世的宮廷裡,就有這麼一位來自英國的江湖術士,名叫凱利,他聲稱已經實驗成功,製出一種粉末,能把鉛或鐵轉化成銀或金;他又能藉著水晶球召喚神靈,獲知宇宙的奧密。魯道夫封他為爵士,可是又把他關進布拉格城外的一座城堡,逼他交出祕方。他當然交不出,最後死在獄中。
金巷之名不脛而走
這位皇帝不關心新舊教之爭,倒是對猶太教的長老很尊重,因為據說當時布拉格的猶太長老有大神通,能用泥巴捏塑成人,額頭上貼個符,就活過來,成為猶太人的捍衛戰士。
「金巷」的二十四間小房子,是十六世紀末,魯道夫讓城堡裡的槍兵起造居住的。可是因為皇帝成日與一群人神秘兮兮拿各種東西敲打燒煉,話就傳出去,說巷子裡住的是術士,在那裡煉金呢。「金巷」這名號就這麼叫響。
其實煉金的地方是在城堡北翼,魯道夫特地興建宮室給科學家和藝術家居住工作,並且設立「藏珍館」,他費心蒐羅的藝術品、礦石、動植物標本等,分門別類陳列在此。礦石是為煉金而蒐集的,裝滿幾個房間,都由專家分類標示、詳盡列冊。
專注研究醫學科學
歐洲的「煉金」傳統,不管原始動機是甚麼,畢竟也是「格物致知」,累積成一種系統、方法和各種儀器。魯道夫集中了科學家、藝術家來城堡鑑賞他的收藏,提供了場所、材料、資源,讓學者切磋研究,對十七世紀「理性時代」的發展很有貢獻。煉金術演變成現代科學與醫學,神秘的部分則進入哲學和心理學的領域,至今存續不絕。
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家族看這皇帝不像樣,讓他的弟弟馬西亞斯出來接手管事,削奪魯道夫的權力。波希米亞的新教徒趁著皇帝軟弱,要求宗教自由,皇帝准了。新教徒進一步要求政治自由,皇帝惱了,派軍隊打。新教徒向馬西亞斯求援,馬西亞斯就把皇帝哥哥監禁在布拉格城堡裡,一直關到他退位,把王位讓給弟弟。再過大半年,魯道夫就死了。
魔法石說法傳後世
帝國首都遷回維也納,布拉格人口銳減,榮景不再。後繼的皇帝對魯道夫的珍藏不感興趣,大部分裝箱運回維也納封存,剩餘的,在歷次兵災中遭到劫掠而流失。直到十九世紀,另一位識貨的奧地利皇帝在維也納特建「藝術史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館」,把魯道夫的收藏變成世人共享的無價財富。
因為他,布拉格有了第二個黃金時代;也因為他,布拉格蒙上神秘面紗,魔法和巫師的影子似乎至今飄浮在小區和老城的巷弄間。城堡北緣的「金巷」是觀光客最好奇的地方,《哈利波特》迷在這裡尋找小說中「斜角巷」的影子。
魯道夫二世的故事,絕對是那系列小說的參考背景之一。皇帝想要煉製、求取的「魔法石」,《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不是也上天下地尋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