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霍夫教堂,位在城市邊緣的一所精神病院裡面。圖/尹萍
歷史的曠野
跟羅馬比起來,維也納冷靜嚴謹,文雅有序,卻充滿中年滄桑的意味。至少,斯特凡大教堂(Stephansdom)是如此。
位在市中心的大教堂,是維也納天際的最高大建築。它也最老,十二世紀始建。黑黑瘦瘦,遠看像一個中世紀僧侶,近看像瘦骨嶙峋的僧侶,再看像裹著黑袍的僧侶的骨架。南邊一座塔,高一百三十六公尺,瘦瘦尖尖的,特別像是骨頭堆架而成。這是哥德式建築的典型。
「哥德式」原意含貶抑
這塔,你如果體力好,可以爬三百多級的窄梯到頂,有一個狹小的觀景台,可全方位眺望整個市區。十六世紀,鄂圖曼土耳其大軍圍困維也納,一百多年後再度來攻,這座塔都是守軍的主要瞭望台。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塔上都有專人守夜,城中若發生火災,值更人一望便知,立刻敲鐘示警。
「哥德式」這名稱,起自十六世紀,本來是一種貶抑,意思是說:義大利已經進入文藝復興時代了,可北方那些哥德族的野蠻人,還蒙昧在中世紀的黑暗裡,滿腦袋死教條,迷信又粗魯。
義大利人口中「野蠻」的哥德族人,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擔負起保護教皇和教會的責任。教皇里奧三世在西元八百年,冊封法蘭克國王查理曼為羅馬皇帝,其勢力範圍就稱為羅馬帝國。
帝國法統怪異式延續
羅馬的法統正宗,竟然用這種移花接木的方式接續起來。幾個世紀以後,名稱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神聖」是指它為基督教護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或疆界,誰在歐洲的勢力和領土最大,教皇就冊封誰當皇帝。這古怪的拼湊引來法國大文豪伏爾泰的譏嘲,說它「既不神聖,亦非羅馬,更不是帝國」。
雖然說是哥德式建築,可是走到教堂大門口,會發現正門和兩旁鐘塔並非哥德式,而是羅馬式:大塊的大理石、厚重的牆壁、圓拱門和方寬塔。那是因為,十二世紀教堂始建時,還是遵奉羅馬式傳統。剛蓋好這一部分,國王和主教就趕著舉行奉獻儀式,把教堂獻給聖者斯特凡,因為日耳曼貴族要參加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出發前,他們先在此祈禱聖者的祝福。教堂主體後來採用了哥德式。
先不要進教堂,繞到南邊去,隔著馬路看看屋頂。非常斜的屋頂,磁磚鋪成兩隻雙頭鷹的花樣,很壯觀,這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徽章。在十三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發生斷裂危機,帝位虛懸了將近二十年,最後才由小邦「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伯爵繼承。
哈布斯堡一統七百年
從此以後,哈布斯堡王朝的國王,大致都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王朝一統治就是七百年。奧地利原本只是王朝的部分領土,德文名字 飉terreich,是「東部領土」的意思。
走進教堂,啊,一切都高舉向天!高度遠超過寬度,柱子雖然頗多裝飾,卻都稜稜角角,如老人的乾枯手爪,彩繪玻璃窗也是瘦瘦長長。人在裡面覺得自己很渺小,生命很短暫,人事太無常,死亡在身旁。這正是哥德式教堂想要達到的效果。
教堂四周原本墓園圍繞,十八世紀前期發生瘟疫,一萬多人的骨骸被挖起來,遷移到教堂的地下室,新死的人也直接往裡面丟,臭氣熏得教堂裡沒法做彌撒,所以後來禁止了。如果有興趣,可以買票下去看,似乎起先工人敬謹從事,一具一具骨骸疊好,頭骨放上面;後來不管了,胡亂堆在一起。不過這是平民大眾塚,主教和貴族等另有雅室。
特殊葬儀待末日審判
「公爵墓室」有七十八具銅棺,內存哈布斯堡王朝部分成員的屍體,他們的心臟或內臟則用小甕密封,擺在旁邊。原來他們採用埃及以來的木乃伊防腐法,內臟取出另行處理,以備基督再臨末日審判時重新使用這副軀殼。
王室和貴族還有別的墓園,哈布斯堡王室後來的慣例是,屍身在一個墓,心臟和內臟各另存一個墓。這簡直像是黑色喜劇電影的題材:想像一下,成群的木乃伊從厚重的棺木中爬起,滿城尋找他們的心臟與肝腸!
回到地面層。大門左邊的十字架禮拜堂,不開放參觀,裡面主要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勇士尤根王子的棺槨與心臟小甕。但這也是一七九一年十二月,莫札特的喪禮舉行之處。西方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宗師,死得很淒涼,屍體被丟棄在窮人的亂葬崗,沒有任何標記。
站在高而深的教堂內,卻彷彿置身歷史的曠野。人群低語聲中,莫札特的《安魂曲》依稀響起,如永恆的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