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耕讀的時代--李瑞騰教授的十個問與答

 |2006.10.23
361觀看次
字級

1.請問教授是何因緣引導您進入文學(或佛學)殿堂?

中學時代開始胡亂寫些長短句,想來是從出生到成長之自然反應;但真正對文學產生興趣,且意識到文學之於我的存在意義,無疑是一連串自我探尋的過程。

我出生在清貧的小農之家,父母都沒受多少教育,惟(農)事之恤。我上有一兄一姊,下有二弟二妹,除了我和小妹,最多只讀到高中畢業;這裡必須特別提到家兄,他在高職畢業後去讀軍校,把一些文學書留在家裡,誘引我去閱讀,算是一種奇特的因緣。

但真正意識到文學的存在以及詩文等之於我的意義,其實要等到高中時代的高中國文老師廖蒼州和楊念慈二位先生的啟蒙,終使我一步一步走上文學之路。
 
2.您最崇敬什麼人?他對您的影響為何?

我尊敬有專業且敬業之人,美髮師、書店裡賣書的人、計程車司機、大學教授、政界領袖等,不分職業,也不分位階,只要在這兩方面有好的表現,我都打心底佩服。

但「崇敬」有抬頭仰望的意思,不同的人生階段或有不一樣的崇敬對象,譬如我曾對譚嗣同著迷,他那衝抉羅網的勇氣、友愛兄長的義氣、誓死如歸的正氣,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寫《老殘遊記》的劉鶚(鐵雲),有前瞻性和行動力,濟弱扶傾,讓我折服。

論於我之影響,我大學時代的老師史紫忱先生應排名第一,我崇敬他義薄雲天,纏綿病榻猶心繫家國。
 
3.人生旅途中,最讓您感到挫折的是那一件事?如何克服、突破?

小學畢業,我從鄉下到城裡,讀最好的初中,卻不知上進,荒廢學業,而且專撿壞的學,最後讀了四年才勉強畢業,考高中、高職、五專皆不順利,下定決心回家種田,因不堪筋骨之勞,再從泥土中站立起來,誓言重返校園。

對我來說,這是人生的大事,說是挫折也未嘗不可,但過程雖然艱辛,卻也有極深刻的體會,我後來能夠不畏貧窮,困知勉行,一路讀完碩士、博士,與此不無關連。
 
4.在文學(或學術)裡,感受到「快樂」嗎?請舉一例說明。

這是個大問題,涉及文學的本質和作用,可以寫一本大書。不過,問題特別拈出「快樂」,比較可以簡單一點說。

首先從創作面來看,就像古人說的「人心憂樂萬感咸以詩洩」一樣,你有駕馭文字的能力,可以把聞見思感形諸一種稱之為文學的形式,那是多麼痛快的一件事,特別是如果能得知音,共同分享人生喜怒,那會更快樂。

從閱讀的角度來說,作家寫了你沒去過的地方,說了你沒想過的道理,你披文以入情,知他想什麼感受到什麼,也是快慰人心的事。

當然也會有不快樂的時候,讀不懂,或者故事太悲慘啦。

作家各盡所能,讀者各取所需,就好。
 
5.若重新選擇職業,最希望從事那一行業?為什麼?

不是當農夫,就是像現在一樣,讀書、寫書、教書,而且是文學。有很多人讀了文學很後悔,那大概是他的才情不在這裡,或者沒好好讀,沒發現文獻中潛藏許多好東西。

我有時很嚮往古人講的「耕讀」,一切自食其力,但那樣的時代已經消逝了,因為我們已經無地可耕、無田可種。
 
6.這世界上,最愛的國家或城市?為什麼?

我不知到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一來到的國家不多,二來深入其中和走馬看花是不一樣的,譬如說日本的乾淨、有秩序,讓很多人產生極佳的初步印象,但我覺得太刻板;新加坡也是啊,但管得太嚴了。有一個地方叫濟南,十幾年前被它的湖光山色所迷惑,最近去了一趟,覺得空氣污染嚴重。相對比較,北馬的檳城,倒是常常會想再去,特別是其陽光海岸和朋友的熱情。
 
7.是否經歷過人生的「無常」?面對無常,可曾措手不及、心生惶惑呢?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有無常之感,只是對應的方式各有不同。這裡可能要分成當下與事後兩部分來說:處當下,哀傷、震懾難免,但成熟的人得去處置,看自己能為所親所愛做些什麼;至於事後,重要的是調適,有時候要有些轉移,有用之身要做有意義之事。
 
8.您覺得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擁有」是什麼?

家庭最是珍貴了。所有兄弟姊妹每年在春節都回老宅和父母親團聚;我自己在台北的這個小家庭,和樂美滿,這樣的「擁有」當然珍貴了。至於我個人,擁有一屋子書,擁有充分的思考能力面對紛陳複雜的人世,擁有一大群敬業的學生,還有一些有情有義的朋友。
 
9.請問教授在專欄中,希望與讀者分享的是什麼?

一些閱讀的心得和觀察人世的感受吧!
 
10.最想送給人間福報讀者的一句話。

每天把讀《人間福報》當作一種功課,靜心閱讀;也試著以文字自我表達,和他人交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