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侯,愛聽評書,什麼《岳飛傳》、《楊家將》、《三國》、《水滸》、《隋唐》、《三俠五義》,都聽得津津有味。年長些,又看了許多古典小說,再後來又讀了金庸等人的新武俠小說。這些書說到一個人武藝高強時,大都愛講「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不禁有了個疑問,這個「十八般武藝」究竟是什麼呢?
「十八般武藝」又稱「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種武藝。此稱謂始見於南宋華岳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
華岳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一二○八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於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其原始出處和內涵已無從查考。
明朝謝肇浙《五雜俎》則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水滸傳》也寫到的十八樣兵器是:矛、錘、弓、弩、銃、鞭、、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
另謂十八般武藝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錘、杵、棒。
在舊小說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部小說中,一般都是一種或幾種兵器獨領風騷。譬如,在《三國演義》中,最厲害的武器當屬「戟」。戟是戈與殳演變而成,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按式樣和大小分為方天畫戟、青龍戟、鉤鐮戟以及雙戟、短戟等,都由鋒、援、胡、內、鐏五個部分組成。
三國呂布就使方天戟,虎牢關力戰三英,轅門射戟等情節,戰力天下第一;曹營的頭牌典韋則使一雙鐵戟;東吳悍將太史慈和甘寧也都使這種兵器。
排第二位的當然是「刀」,蜀漢陣營有關羽、黃忠、魏延、關平、關興等;曹魏有張遼、許褚、龐德、曹仁、曹洪、夏侯淵等;東吳有蔣欽、朱治、潘璋、董襲等;使槍矛的名將也不在少數,諸如張飛、趙雲、馬超、馬岱、張苞、張遼、張郃、孫策、太史慈等人。
與《三國演義》類似,《水滸》、《隋唐》中各種兵器也層出不窮,刀、槍、鞭、、槊、錘、鏜等各領千秋;而在其他舊小說中,大都是一樣兵器走天下。《薛家將》薛家父子好用戟;《楊家將》、《呼家將》、《說岳》裡一家子幾乎都使槍;而《三俠五義》等公案小說中刀又成了兵器的不二之選。
有意思的是,在許多舊小說中都出現了八大錘,就是四個好漢使動八柄錘,因而號稱「八大錘」。在《隋唐》、《說岳》、《薛剛反唐》中,就各有金銀銅鐵八大錘,而且金錘將李元霸、岳雲、岳震、薛葵都是書中的絕頂高手。
其實錘作為兵器,有先天弱點,錘柄太短,攻擊力相比刀槍棒戟等長兵器就弱很多。所謂「一寸長,一寸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在新武俠小說中,對兵器就不大重視了,各位俠客要麼練內功拳腳,要麼練點刀劍,這「十八般武藝」反而不如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