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眼鏡、頭髮灰白的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教授朱立總是一臉笑意。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戴著眼鏡、頭髮灰白的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教授朱立總是一臉笑意。在傳播殿堂春風化雨三十八載的他,曾當過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但最令他珍惜的頭銜卻始終是學生口中的「老師」,而非系主任或院長。
談起與新聞教育的結緣,朱立說當年他在師大念英語系時,因緣際會到周刊社幫忙,激發他對傳播的興趣、醞釀出記者夢,因而報考政大新聞研究所。後來又負笈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新聞學院攻讀碩博士,一步一腳印踏上新聞傳播路。將教育工作當作終生志業的他,榮獲第四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台灣地區教育貢獻獎」。
朱立說,新聞教育目的是培養獨立思考與追求知識能力,學無止盡,他期許自己能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角色,為學生在心中播下一顆主動求知的種子。
「儘管傳播模式會因科技而改變,但新聞求真、求實的本質永遠都不會變」。朱立說媒體之所以稱為「社會公器」,就是因為媒體是必須保持客觀立場、不被其他權力凌駕的第四權。他強調雖然媒體載具會因科技進步而日新月異,但無論時代怎麼變,對新聞的堅持卻不能消失,努力查證、平衡報導永遠是新聞人下筆前不可少的基本功,否則將只淪為嘩眾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