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仲常愛樹成癡,移植老樹有一套。圖/吳淑玲
擁有慈悲心的人,懂得「愛物惜物」,因為「不管任何物品,不管它會不會說話,皆是有靈性」,「愛物惜物」實為生命關懷的重要課題。但當物質生活愈來愈豐裕,要真切認識「愛物惜物,知福惜福」卻愈來愈困難。若每個人從自己的家裡做起,即使是用過的寶特瓶、廢紙盒等,也都可以順手集中,做出兼具環保與創意的藝術作品,在家庭中這樣隨手可為的小動作,不但可激發孩子的創造思考力,也能建立起「珍愛資源、物盡其用」的觀念。
吳仲常的「植樹計畫」就是基於這樣簡單的「愛物惜物,知福惜福」的觀念。從事營造業的他,經常在台南市各地區走動,當知悉公路工程單位有某些道路計畫拓寬,必須進行老樹砍除、移植,或是傳統三合院紅瓦厝準備拆除建蓋大樓時,都會與相關單位或屋主聯繫,及時搶救老樹與老舊家具文物,然後,雇工雇車搬遷運回,再適得其所栽種於庭園內或安置在文物館裡。
從環保觀點來看,老樹具有「製造氧氣、淨化空氣、遮蔽陽光、調節氣溫、創造綠意、美化景觀」等多種功能。
再者,老樹是台灣族群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本土文化的最佳表徵。從一粒種子,落地在土壤上萌芽成長,其間歷經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物換星移,見證天地間的無常與永恆,陪伴著許多人的成長點滴,就像一位富有智慧的老人,見證環境的變遷,與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吳仲常說,老樹與農漁村同成長,也與居民生活結合在一起,老樹的傳說與故事,更常伴留當年赤子心,所以只要能夠保護老樹,他隨時願意協助移植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