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孔府依然靜靜地坐落在曲.阜古城之內,更北則是歷代孔家子孫的歸宿 ——孔林。孔府、孔廟皆是坐北朝南,建築採取九進的高規格,加上歷代皇帝的賞賜、維護,可以說是世界僅有的「天下第一家」。
從小到學校受教育以來,很早就聽過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而後不斷的重複聽到相關的敘述,但是從來就沒有老師告訴我們到底孔子走了哪些地方?感謝科技帶來的便利,過去要做這樣的敘述非常辛苦,得親自到圖書館遍查資料,還要辛苦地解決古今地名對照,障礙重重,而且如何呈現也是個難題。但自從二○○五年google公司將「google earth」免費上線之後,也改善了這樣的教學難題。
我們將春秋時期的古地圖覆蓋在google earth相對應的地點上,可以很直觀地、廣度的審視古今地名的對照問題,接著在網路上搜尋有關孔子的相關研究,資料多到會讓人看到眼睛脫窗,但是透過適當關鍵詞的一一過濾,可以相較過去輕鬆自在百倍的找到適當的訊息,再結合地圖來說故事,這樣的說故事方法,會讓閱聽大眾更有「空間感」,清楚地接收到故事所發生地區的時空特色,不然的話,過去單純的文字描述總有一種彷彿在說一個外星球故事般的飄渺感。
繞著台灣走兩圈
孔子有三千個弟子,其中公認有七十二位賢人,孔子帶著一群學生到處趴趴走,是在校外教學嗎?還是來個知性之旅呢?依照現代人的說法,倒是比較接近「壯遊」,也就是胸懷壯志的周遊各地。兩千五百年前,當時整個中國大亂,到處可見瘋狂征戰、殘忍屠殺,孔子想解救身在亂世的百姓,提出以禮來節制行為,以樂來營造寧靜、和平,在母國(魯國),因魯君被齊國送來的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馬弄得荒廢國政,孔子在失望之餘,在五十五歲的高齡狀況下,決定帶著弟子開始壯遊各國。
五十五歲算是高齡嗎?絕對是!在西元1800年中國清朝的嘉慶年間,當時的預期壽命只有三十二歲,即使是英國也只有四十歲,所以在西元前五百年前的五十五歲,真的是已經相當老了。如此的高齡,孔子依然堅持踏上推展理念之旅,這一啟程,就走了十四年,總長度大約是一千五百公里(圖一),相當於環繞台灣島兩圈。
為了推展理念,孔子行走的路徑,可以說是春秋時期的核心區,然而綜觀孔子整個周遊列國的路徑,最南邊抵達楚國的負函,大約是今天河南省信陽市附近,用今日的地圖觀看全部的路程,可以看到路程不出山東與河南兩省的範圍(圖二),這是由於當時交通運輸能力的限制,當時的路況很原始,城裡面的主要道路,大抵有石塊鋪設,出了城,那就完全是泥土、碎石路,不管是城裡城外,用今天的標準看,所有的路都崎嶇不平,當時孔子不論是選擇牛車或馬車,坐起來都不會是舒服的,如果選擇馬車,速度可以比較快,但是相對的,震動起來的幅度卻最為劇烈。若是選擇牛車,車行速度雖然較慢,但是坐起來會比較舒適一些,但無論哪一種如何都比不上現今一日千里的交通工具,這也是為什麼孔子周遊路線只在兩省間遊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