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價值與精采--高柏園教授的十個問與答

 |2006.10.22
1310觀看次
字級

1.請問教授是何因緣引導您進入文學(或佛學)殿堂?

我與佛教頗有宿緣,在高中時代便已開始閱讀佛教書籍,但也只是啟蒙而已。直至進入文化大學哲學系才由楊惠南、李志夫老師的帶領下,一窺佛學的堂奧。碩士班階段受業於聖嚴法師,並有幸接受曉雲法師的美學薰陶,使佛學在理論之外,更有深刻的生活智慧,師恩浩蕩,誠非虛言。
 
2.您最崇敬什麼人?他對您的影響為何?

我最崇敬孔子。

孔子的智慧十分平實,我們從《論語》中便可體會到孔門師生間的理想與熱情。師生是友道,是以理想相期的道義之交,師生不但在生命上相互提攜,同時也一起為社會實踐而努力。我想,人也只有在理想與奮鬥中,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價值與意義。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人生旅途中,最讓您感到挫折的是那一件事?如何克服、突破?

最感到挫折的事是發現自己的有限與無奈。情感讓我們對人間充滿想像與希望,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破滅也接踵而至。人非瓦石,但是情感帶來的不安與不捨,卻也形成生命最大的挑戰。我面對的方式就是接受,先接受如是的存在,然後再看看還有什麼改造的機會。由於機會有賴外在條件,因此,得失成敗也就可以有所緩和,這是消極的做法。積極的方法便是建立理想,全力以赴。我相信,只有理想與實踐才能真正令人解放。
 
4.在文學(或學術)裡,感受到「快樂」嗎?請舉一例說明。

如果沒有喜悅,學術很難吸引生命為之投入。讀書而與天下人交談是件愉快的事,而不得不將此心得不得與他人分享的衝動,才是學術的真正動力。這樣的喜悅與滿足是每個沉浸在學問中的人所共同擁有的財富。但是,如果只是為研究而研究,為學術而學術,就很難吸引我的目光。人生才是目的,學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罷了。例如,不為學問之外的目的而看書寫文章,就是件快樂的事。
 
5.若重新選擇職業,最希望從事那一行業?為什麼?
若重新選職業,我會選擇慈善事業或非營利事業工作者。理由很簡單,我無法安於一種失衡而不正義的社會,多為公共事務用心或許是平衡的一種做法。
 
6.這世界上,最愛的國家或城市?為什麼?

我最愛中國,而淡水則是城市中的最愛。一如母親,她不必是最美麗、最富有,但是她卻依然是我們的最愛。我想,這種愛應該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情感使然。
 
7.是否經歷過人生的「無常」?面對無常,可曾措手不及、心生惶惑呢?

說實話,人生的「常」也只是相對而暫時的,人生只是人生,它容許一切的可能。問題是,雖然在理性上我能如此安頓自我,但是在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戰爭疾病、貧窮肌餓,我依然難以釋懷。措手不及、心生惶恐者多矣,但也因為這些痛苦,逼迫我面對更多的無常,也得到更大的穩定。
 
8.您覺得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擁有」是什麼?

擁有健康與親情仍然是人間的至福。學問很有價值,財富也很迷人,但是卻未必能與幸福劃上等號。人不必很有學問、很富有,但是要有趣味、有感動,而健康與親情依然是我生命的主要支撐。
 
9.請問教授在專欄中,希望與讀者分享的是什麼?

我最想與讀者分享的,只是一點生活的心情與反省。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價值與精釆,如果我能與讀者交換有趣味、有價值的心得,亦是人生一樂了。
 
10.最想送給人間福報讀者的一句話。

人相忘于道術,魚相忘于江湖。(《莊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