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該不該繼續辦下去,當然有可公評之處,值此之際,如何提振電影從業人員士氣、提高國片水準與品質,其實比討論停辦金馬獎與否更重要。
國片曾經走過輝煌,無論發行量或創作水準,都有傲人的成績,我們都曾經以台灣國片為榮。
但是當西方國家以大資本、大卡司和高科技,大量創作高水準的影片後,國片就逐漸失去了競爭力,也流失了不少支持國片的觀眾。
當本土觀眾都對國片不捧場了,國片產業逐漸步上蕭條之路,只能說是預料中事。
拯救國片現階段,最該努力的是,提高國片影迷的信心,讓更多人願意走進戲院支持國片。然而搶救國片喊了這麼多年,政府的決心卻不足,以前曾經倡議成立國家電影局和籌建國家電影文化中心,生產具有競爭力的國片,藉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扶植並輔導電影產業,當世界各國都將電影事業當成文創產業來投資,投入龐大資金與物力來支援,創造無比的商業利益時,國片的產業更需政府拉拔。
唯有政府獎助更多企業投資電影,鼓勵更多像李安、侯孝賢、蔡明亮與魏德聖等優秀導演,或更多優秀電影從業人才投入電影文創產業,國片才能走出台灣、走入世界,扭轉市場小、觀眾少的窘境。
國片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儘管無法大放異彩,讓國片影迷臉上無光,但是正因為金馬獎評審「大公無私」,樹立了獨立、專業、權威的形象。
我們只有痛下決心、群策群力,發揮創意發想,強調台灣多元的文化意涵,拍出濃郁的台灣鄉土情懷,一定能在艱困、競爭的電影市場中,闖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李又青(花蓮縣/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