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科技大學的施教,沒有職業公會的指引,盲目設科系,培養出的人才,自然不知往那裡送,德國的做法值得借鏡。
德國的職業教育發達,承襲自歐洲中古的職業世襲制,有其長久的歷史背景。凡是欲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首先必須加入其職業公會(guild)絕無例。
職業公會的重要職責,是對所有入行的人,進行把關篩選。不管是執業證照的發給,抑或在職進修的推廣,在在都是由職業公會擔綱。直到今天,許多西方國家各式各樣執業證照的考試,均是由職業公會統籌辦理。
由於這種傳統因素,德國的教育體系內,向來就分為兩種途徑,完全視個人的性向而定;喜歡走學術路線的人,攻讀普通教育體系;不喜歡走學術路線的人,那麼不妨攻讀職業教育體系。以上兩者之間,可以說無分軒輊,純粹按照個人的志趣而分類。
不似國內情形,完全以成績的好壞,決定學生未來就讀學校的類別。成績好的學生,通常進入普通教育體系讀書;成績差的學生,則進入職業教育體系讀書。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職業教育體系形同「二軍」,其實是相當偏頗的病態現象。
科技大學畢業生一旦步出校門,好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沒有職業公會的正確指引,從而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工作是必然的。事實上,職業學校及科技大學的學生,在就學及服務社會期間,在在需要受到職業公會之「監督」,不啻從事綿密的人員素質的「品管」,這樣造就出來的學生,莫不有口皆碑,哪家公司行號不樂於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