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聽 「莫言」說話

林貴真 |2012.11.26
1473觀看次
字級

「小說在寫我。」莫言說。「我在聽『莫言』說話。」我對自己說。

讀《莫言演講集》不能說「悅目」但「賞心」,雖然我還沒讀過他的小說。然我喜歡聽他「演講」。

得諾貝爾文學獎前,他已受邀到處演講:京都大學、關西日中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史丹佛大學、柏克萊校區、雪梨大學、法國國家圖書館、台北圖書館、北京大學,蘇州大學……你無法想像十歲輟學,在高密東北窮鄉僻壤鄉下一名牧童,如今站上講台侃侃說話,而且精采動人。

他「如一個孩子講故事給大人聽」

當受邀演講的他遇上嚴肅複雜題目,譬如有一回他應日本關西學會邀約,人家給的題目:〈二十一世紀的日中關係〉,他卻輕鬆幽默,話從祖母、祖父的日本傳說開始,到他自己吃日本料理、看日本電影,聊日本男星高倉健如何受中國女生歡迎 ,他自己家裡的電器用品不少是日本貨,他也閱讀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而開拓了視野,他更期待有一天能聽到日本作家說:「我的創作也受到了中國作家的影響。」

當話題轉入戰爭,他輕鬆引用《紅樓夢》的話「不是冤家不聚頭」,戰爭發生最倒楣、最受苦的是人民,中國和日本的老百姓同樣受苦,戰爭引起的罪惡、麻煩應該由政治家們解決……而歷史上發生的戰爭那是歷史學家的事……

至於二十一世紀,戰爭應該由體育比賽來代替,在排球場、足球場、籃球場、乒乓球桌上爭鬥,甚至我都認為來一場相撲比賽也很好,我很羨慕你們有位相撲選手還娶了一位漂亮的女明星……

話鋒再轉,他聊起女兒的故事,女兒學校接待交換學生,女兒負責接待一位日本男生,因為他染了一頭金髮,女兒打電話給爸爸說那個男生看起來不是好孩子……過了幾小時爸爸又接到電話,女兒說談了一會兒感到這個男生還行……第二天她又給爸爸打電話,說她對那個男生印象越來越好……然後女兒就不再有電話了……

莫言的演講結論是,在新的世紀裡,中日關係就像兩國的男孩與女孩們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甚至是愛情,這樣的東西多了,戰爭的機會就少了。

是啊,我在聽莫言說話,他的說故事能力一派舉重若輕,如此恩怨情仇、複雜糾葛的中日關係,竟被他三兩個故事一語道盡,如果不是他超強的表達力和閱人的通透力,何以至之?

我還沒讀莫言的小說,無由置喙,但我在聽莫言說話。

他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我的《豐乳肥臀》〉,一本腹稿醞釀將近十年,動手寫作只用了九十天就完成的五十萬言小說。

何以至此?他說:「我想入手寫一本感謝母親的書,但在寫作過程中,小說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突破了我的構思,我只能隨著他們走。」

用思想來選擇和改造歷史事件

不久前我聽到一位詩人朋友說:「其實『詩』無所不在,只是『我』不在?」這句話一直深刻我心 。今天遇見莫言,聽了他說話我更深有同感,其實生命故事無所不在,只是「我」不在?然「莫言」在,所以他說話了……

「一九九○年秋天,我從北京一個地鐵口出來,猛然地一抬頭看到出口那裡,坐著一個顯然是從農村來的婦女,她正在給她的孩子餵奶,是兩個孩子,不是一個孩子。這兩個又黑又瘦的孩子坐在她的左右膝蓋上,每人叼著一個奶頭……我看到她枯瘦的臉被夕陽照耀著,好像一件古老的青銅器一樣閃閃發光,我感到她的臉像受難的聖母一樣莊嚴神聖。我的心中頓時湧動起一股熱潮,眼淚不可遏止地流了下來……」

他說直到後來他的朋友拉了他的衣袖,他告訴朋友說:「我想起了母親與童年,不僅僅是我的……我想起了我們的母親和我們的童年。」所以,我相信整部小說的原型來自莫言的母親——一個四歲就父母雙亡,由姑母撫養,四歲就開始裹小腳……十五歲由姑母做主嫁給十四歲的父親……六十多年的艱難生活除了生育還是生育,除了飢餓還是飢餓,除了病痛還是病痛,這是當時農村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所以他的小說裡有吃野草的故事,有偷糧食的方法的故事……

莫言說他用同情和悲憫的眼光來關注歷史中的人和人的命運。他用的是人類的立場、哲學的高度,他說:「小說家並不負責再現歷史,所謂歷史事件只不過是小說家把歷史寓言化的材料,小說家是用思想來選擇和改造歷史事件。」

我在聽莫言說話

我聽到莫言的創造力,他觀微知著,把具體化為抽象,把複雜化為簡單。

我聽到莫言用真情、真性、真趣,用淚中帶笑化解悲傷困頓。

我聽到莫言超強的表達力,把個嚴肅複雜說得輕鬆又幽默。

我聽到莫言的想像力和通透力,把個人事件、切身體驗、如是我聞,化為集體記憶,若沒有悲憫情懷哪能辦到?

最後,我想用莫言自己的話作結:「總之,是一個餓怕了的孩子,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倒想說這個「餓」字,不只指物質的,還有更多的象徵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