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唐貞元十二年進士及第,終嶺南節度使。
孟棨〈本事詩〉載︰清明時節,崔護遊都城,扣門求飲,女人以杯水獻之。女子名為絳娘,顧盼多情。崔護與其對言而辭,來年清明,逕往尋蹤,門牆如故,乃題詩於扉。後遇絳娘老父,方知絳娘非己不嫁,久候而身殞。崔護俯首痛哭,言斯人在此,絳娘復活,遂歸其女。此段崔護與絳娘情緣,俗稱桃花緣。
崔護所題之詩即為〈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都城指長安,現今陝西西安。
桃花惹情,古今皆然,如《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盛開時節,將美麗女子娶配回家;唐.宋之問〈有所思〉(一作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幽閨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歎息」,是惜春嘆逝之情;明唐寅自稱桃花庵主而作〈桃花庵歌〉:「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見其江南第一才子的流風。
詩譯彷彿去年此刻,柴扉半掩微映,春嬌景媚,看到美麗桃花染紅羞澀容顏,其風姿與花影對襯,令人驚美。
此詩時間與地點具體明確,是生命中的深邃印象,人面與桃花對映而清麗如許,則人面之美當若是,女子容貌如在目前,令人思而愛之;後言年歲匆匆掠過,春光絢爛如故,桃花依舊在春風中飛舞,然而令人思念的人已不知去向。
此詩率真樸實,情感真摯。相同空間,變異人事,情思漫延,黯然神傷,如此情感的作用,更加深孤獨寂寞。
從孟棨〈本事詩〉載記而言,此詩是因事起興,是即時名篇。然而,詩境簡約,畫面只有桃花與人面,人面逝去,獨存桃花。畫外的主角崔護拉大情感空間,令人沉醉。後人呼應者多,如晏幾道〈御街行〉:「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又如袁去華〈瑞鶴仙〉:「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