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教授是何因緣引導您進入文學(或佛學)殿堂?
進入文學殿堂是和語言的因緣。有些人聊天時,不論對方是否有興趣,就鉅細靡遺的轉述事件,他想為這些繁瑣的細節提供一些「道理」。但我覺得文學不是說教;文學也不是報導事件,而是對事件的感受。當語言不只是傳輸訊息,而是為訊息留下尾音時,語言變成一種迷人的邀約,一種共同製造尾音的邀約。
至於學佛的因緣,則是十多年前有一次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部卡車滿載著豬從旁邊匆匆而過。我和太太同時興起一個念頭:「牠們要到哪裡去?」答案當然是不言而明的「屠宰場」,當天晚上我們開始吃素,剛開始吃素的日子一波三折,但,後來我們都皈依了。
2.您最崇敬什麼人?他對您的影響為何?
泰瑞莎修女(Mother Teresa)。她不必口口聲聲說慈悲,就是慈悲的化身。她不必被稱為菩薩,本身就是菩薩。不必強調宗教的形式,她展現了極深沈的宗教感。不必禪坐,她在慈悲救世的行為中禪定。
3.人生旅途中,最讓您感到挫折的是那一件事?如何克服、突破?
在成功嶺服大專役的時候,我曾經當過實習班長。整個星期值星喊口令帶部隊,虎虎生風,煞有其事。卸任後,第二星期換另一位值星。有一次,他帶著部隊去洗澡,秩序大亂,吵雜不堪。我跟他講,要管一下,不然讓值星官知道,就不好了。
晚點名的時候,值星官破口大罵洗澡時秩序不佳。那位實習班長矢口否認,因為他覺得值星官當時不在場。結果,令人不敢相信的事發生了。值星官叫出我的名字,要我說秩序好不好。之後,全連的人都以為我是告密者。值星官曾經向我道歉,他說當天他躲在暗處,聽到我告誡實習班長的話,但不知到為什麼會在眾人面前叫出我的名字。他的解釋無濟於事,因為傷害已經造成。在我過去的歲月裡,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自我的傷害,經常出自於自己的善意,如:在車位一位難求的停車場,為了急於騰出車位讓別人停,結果撞倒別的車子等等。但,類似這樣的經驗也許能讓我逼視人生的本貌。是非,只存於一心。人生無常,所做的「是非」,所得到的可能是「非是」。但這樣的「非是」不應該影響自己的「是非」。
4.在文學(或學術)裡,感受到「快樂」嗎?請舉一例說明。
文學賦予自由的身心,因為意象思維讓想像奔馳。專注的想像有時是一種釋放與解脫。留美期間,曾經和朋友輪流開車長途旅行。有一次輪到我開車,車上的人全都睡著了。這時身陷濃霧,看不到路,更不知道方向。我有一點緊張,但我不願停車,也不願打斷大家的睡眠。四周寂靜只有單調的引擎聲,突然間這樣的聲音似乎變成一種語言,在心中閃現成一個意象:「引擎和道路辯論著方向」。當我的心神凝注這個意象時,濃霧慢慢散開,前面漸漸現出一條路迎接我的微笑。
5.若重新選擇職業,最希望從事那一行業?為什麼?
當然還是文學。假如文學不是文字遊戲,它將增加人與人的纖細感,因為對文學有感受,必定要對人生有感受。對文學有感受是對文字有真誠的感受。我們有太多口沫橫飛的政客,我們更需要能尊重語言的詩人。
6.這世界上,最愛的國家或城市?為什麼?
自己所到的地方有限,目前還沒有碰到這樣的地方。
7.是否經歷過人生的「無常」?面對無常,可曾措手不及、心生惶惑呢?
只要是人,「無常」必然令人惶恐,凡人更是如此。但成長就是漸漸將這樣的「惶恐」的時間縮短,或是漸漸學習轉換心念。人生虛實得失的感受,經常在一念之間。既然「無常」,就不要去迷信所謂的「永恆」。既然「無常」,就要把握當下,把握稍縱即逝的瞬間。我曾經在詩論裡寫道:「詩人的可愛與可悲就是明知沒有永恆,還努力使眼前的一分一秒點滴聚集成永恆。」「寫詩正如即將墜入黑暗前,面對最後一絲光線的淺笑。」
8.您覺得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擁有」是什麼?
不敢說已經「擁有」什麼,只是能慢慢學習放開自以為是的「我執」,學習尊敬所有生靈,學習平等看待有情眾生。
9.請問教授在專欄中,希望與讀者分享的是什麼?
在文學上,能以對意象的感受,取代說教與概而化之的言說。
在人間裡,能注意到弱勢族群、流浪動物在陰暗角落踽踽獨行的身影。
在生活中,能讓習以為常的日子展現新鮮的輪廓,從傳說抓到風的把柄,從瓶口看到風的舞姿,從滿地的松針看到雲的飛揚。
10.最想送給人間福報讀者的一句話。
世人經常費言費語,喜歡說教也喜歡被說教,喜歡講一些有關自身的瑣碎事,點滴不漏。這時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
沉默不是啞巴式的無言,而是語言趨於飽滿的狀態。
《編按》
即日起,《人間》專欄將於每周六與讀者見面,作者現為亞洲大學文理學院院長。讓我們一起跟隨著清寧善美的文字,緩緩走進詩人的心藏,窺視風起雲湧的「人間」。
簡政珍,一九五○年生。台大外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英美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外文系教授、系主任,《創世紀詩刊》主編。著有詩集《季節過後》、《紙上風雲》、《爆竹翻臉》、《歷史的騷味》、《浮生紀事》、《詩國光影》(大陸廣州)、《意象風景》和《失樂園》等書;詩文論集《空隙中的讀者》(英文)、《語言與文學空間》、《詩的瞬間狂喜》、《詩心與詩學》、《放逐詩學》、《電影閱讀美學》、《音樂的美學風景》和《台灣現代詩美學》等。
曾獲中國文藝學會新詩創作獎,創世紀詩刊三十五周年詩獎,美國的大學博士論文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等。目前研究其作品的評文有一百二十餘篇,碩士論文五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