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尾熊懷胎35天baby如紅豆大

羅智華 |2012.11.23
2056觀看次
字級
無尾熊媽媽的懷孕期相當短,大約只有25~35天左右,加上一胎只生一隻,所以母子倆感情相當好。 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媽媽,為什麼無尾熊baby會住在袋子裡呢?」每到周休二日,許多家長總會帶著孩子一起參觀動物園,從獅子、貓熊、猩猩、企鵝到長頸鹿……,每種生物都有獨樹一格的自然生態,當中人氣最紅不讓的就是長相卡哇伊、宛如布偶般的無尾熊了,尤其台北市立動物園今年可說是喜事連連、陸續有三隻無尾熊寶寶誕生,讓前來參觀的學童有機會親眼目睹「熊寶貝」在母親育兒袋中的可愛模樣,讓許多大朋友、小朋友看了都興奮不已!

缺乏完整胎盤構造

無法給予足夠營養

談起有袋類動物,相信你跟我一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活蹦亂跳的大袋鼠,其實無尾熊、袋熊跟袋鼠一樣,也都屬於「有袋類」動物。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員趙明杰表示,我們常以「懷胎十月」來形容母親辛苦孕育孩子的過程,但對其他動物來說,卻不見得如此,以有袋類動物而言,因為本身不具有完整的胎盤來幫助幼兒在母體內發育,因此必須透過育兒袋來幫助寶寶繼續在裡頭成長,一直到發育完成才會離開。

以無尾熊為例,懷孕期就相當短,只有25至35天左右,原因就在於無尾熊媽媽缺乏類似哺乳類動物的完整胎盤構造,小寶寶無法藉由胎盤吸收從母體賦予的養分,所以不能像人類的嬰兒那樣,可以在母體待到十個月、吸收足夠營養後才哇哇落地!

動物園無尾熊館館長高紹文表示,無尾熊寶寶因為不能藉胎盤從母體獲得完整養分,因此剛出生時的baby就像是一顆「大紅豆」般的大小,大約只有1.9公分長、0.5公克重,外型十分迷你,可說是典型的「早產兒」。因為體積太小、發育不完全,因此這時候的無尾熊寶寶既聽不到也看不見,只有後頭兩隻腳可以看見一些雛形。

鑽進育兒袋吸母奶

發展成熟四肢

為了繼續發育、讓四肢俱足,此時的無尾熊寶寶必須靠觸覺從媽媽的產道,一路爬到母親的育兒袋中找到乳頭,繼續吸吮母乳才能獲得足夠養分。高紹文說,從產道至育兒袋的路途雖然看起來很短,但對剛出生的baby來說卻是一條「漫漫長路」。因此無尾熊第一胎的幼兒死亡率通常很高,根據統計,可達七成左右,原因是因為感染、胎盤發育不完全所導致。

有趣的是,一般人總認為動物排泄物是又髒又臭的東西,但對無尾熊寶寶而言,卻反而得仰賴無尾熊媽媽的軟便(pap)來當作生長歷程中必須要吃的副食品,才能幫助牠們順利長大。趙明杰笑著說,這種軟便含有來自媽媽盲腸中的半消化狀葉子,裡頭具有微生物菌,當無尾熊寶寶長到五個多月大時,就必須攝取軟便中的微生物菌,以便將來幫助消化吃進肚裡的尤加利葉,避免消化不良而生病。



無尾熊小學堂

英名:Koala

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

分類:屬於哺乳綱、有袋目、無尾熊科

棲息地:澳洲的尤加利樹林

食物:最愛吃尤加利葉、屬於草食性動物

生態:當無尾熊長到2歲時即邁入性成熟年齡,一胎以一子為主,懷孕期只有25至35天,個性溫馴的牠們深受小朋友喜愛,是動物園人氣王。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整理/記者羅智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