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是佛心,但若執著這佛心,那已不是佛心了!這便是執著而來的遮蔽。話語指向對象,去除話語,回到存在本源!如如自在!真空妙有!
「佛心,非佛心,是之謂佛心。」
「流泉,非流泉,是之謂流泉。」
佛心何在,就在你那裡。沒說時已在了,說了還在,再說,竟然不在了。不因為別的,只因為你說了再說,就在這樣的展衍過程流失掉了!
話語是道理的彰顯處,但同時又是道理的遮蔽處!
彰顯的道理,未得實踐,它竟會生出一種遮蔽來。這遮蔽不是來自於道理本身,而是來自於衍申出來的話語,因這話語,起了執著,成了遮蔽!
佛心是佛心,但若執著這佛心,那已不是佛心了!這便是執著而來的遮蔽。正因如此,必須要有一「遮撥」的方法,說「佛心,非佛心」。就這「非」啟導了我們,讓我們去執除遮,還歸本源!
話語指向對象,去除話語,回到存在本源!如如自在!真空妙有!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神秀法師,這說得當然「的當」,但問題就在於「太的當」,「的當」地「執住」了!就此而不的當了!若到此境,儘管你「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還是有病!
任你如何拂拭,任你如何時時,來之已去,去之又來,那塵埃總是塵埃,你惹了它,它也就惹了你。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幸得慧能法師勘破了此中蔽障,還得一片清楚明白!菩提只是個淨潔明白,那來個樹;明鏡更只是個當下,即寂即照,了無掛礙,何得個台呢?
「物」,話語的對象物不是物之本身,物之本身是個「真空」,是個「真空」方成其「妙有」。
放下了,沒有物累了,只是個「如」,塵埃何在!即如塵埃,已非塵埃矣!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大師要徒眾對著神秀的詩偈柱香禮拜,依此修去!卻又召來神秀說你未見自本性,你對自家真實本性沒有體會。
「修」是「修」,「見」是「見」,「修」了不一定「見」,「見了」還得「起修」。
「修了」雖仍未見,但總利益眾生;利益眾生,亦不枉然。
「見了」還得起修,起修忍持,方是佛道。「見了」卻自放了,還是未見。
五祖弘忍就耽心這事,看了慧能的詩偈,既懷欣慰,還得讓人擦去!是啊!擦去了可好,正因擦去了,才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哀!」
佛心何異眾生心,一念覺,這眾生心即是佛心!
即此佛心,一念不覺,亦成了眾生俗心!
聖俗之際,還此一念爾矣!
啟請佛心,妙生流泉!佛心如如,流泉涓涓!
(林安梧 丙戌之秋十月二日於台北元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