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第一次去日月潭,當年二十二歲的我忘不了什麼?莫過高山之上那一泓幽碧的鏡心,輕巧鑲嵌的翡翠!
當我們坐上渡船,在咿咿啊啊的櫓聲中向它搖夢而去,它忽而在左,忽焉在右,像極一片初生的荷葉,浮漾在粼粼波光裡,優雅地擺盪著!
不曾仔細觀察荷葉的人,不知道只有新荷會浮在水面,或半掩水中,愈長愈高就離水面漸遠。不過,其時在木槳船上有足夠的時間作腦力激盪,最後大家一致同意說它像翡翠!可以襯出它的珍貴性,使船老大笑了起來:「它以前就叫珠島,大概不懂什麼叫翡翠吧!它原來是一座漂亮的山頭,自明潭擴建後整座沒入水中,只有它的高度剛好露出水面……」
露出水面就被後代利用、建設。有書院古厝,有民居小店,有庭院樹木,有出售紀念品的攤販,儼然是個遺世居,及後不知什麼時候起,它被斜斜的水泥駁坎團團圍住,上面還種植許多圓柏,看來很整齊,卻失去的自然況味,遊客不再泊岸,它也改名光華島。
然後,它又被更新遊憩,聽說請了月下老人,建了碼頭……面目全非後,又在九二一地震中悉數毀滅了……及至日月潭國家風景區接手重建,百廢待舉時,當地最早的主人邵族山胞勇敢地站起來宣示要求!大家才終於明白,這像水中浮葉的小島,原是邵族傳統的聖山所在地,他們供奉氏族祖靈和最高祖靈,這最高祖靈之神Pacalar,則居住在這座山頂的大茄苳樹下,他主畢族人的福祉。能驅除惡靈與病魔,會帶給族人平安健康和豐衣足食,亦是女祭師或稱呼先生媽的求巫祖師……,它原來範圍很大,四周還有田地,空間供族大居住、耕種……
我不知道日月潭興建發電工事後那段漫長的歷史,只知道九二一震災之後當邵族請求歸還,管理當局為了表示對他們信仰文化的尊重,依照傳統的方式還原這昔日山頭的今日小島,就讓這現今已經夠小的聖地清靜地獨立,另據潭上傳統特有的浮田、浮土的型式,隔水圍出遊客可以登臨致敬的浮島,站到上面有走道、有花草,也有說明牌,遇到風浪還可以「暈船」……
畫到它時已是薄暮,還原Lalu拉魯島的它顯得美麗大方,使我慶幸現代知識已懂得相互尊重,這該就是人類安然共處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