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地區因祭祀活動熱絡,引發各庄頭競相添購組裝各式神將。
右圖為知名手作工坊老師吳鳳凰以紙黏土製作的「神將公仔」,左圖與中圖是保存在蘆洲湧蓮寺的天尊神將。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楊蓮福的故鄉在蘆洲,各寺廟內神像眾多,被民俗宗教藝陣界稱為「神將窟」。為推廣在地信仰特色,楊蓮福特地請人設計「神將公仔」,希望用更貼近年輕人的文創模式,帶領下一代深入神將文化,也藉此行銷發展當地宗教文化。
楊蓮福表示,神將俗稱「大仙尪仔」,是高大威武的偶像,由真人鑽進偶像裡操做肢體步伐動作,通常搭配南、北管樂團、鑼鼓、八家將等陣頭來壯大聲勢,顯赫神威,沿途吸引信眾設香案拜拜。蘆洲地區因祭祀活動熱絡,引發各庄頭競相添購組裝,沿襲至今,有統計記錄的「大仙尪仔」有上百尊,保存在各聚落廟宇及民俗藝團的組織「軒社」之中。
「要了解各類神將的真面目,得從充滿豐富想像的中國歷史小說去尋根溯源。」楊蓮福指出,各類神將的主神與部將的由來,主要是來自民間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文學,如《觀音得道》的觀音菩薩,有伽藍、韋陀、善才、龍女相隨左右,《封神演義》有三太子、二郎神等,《鄭成功傳》介紹國姓爺,而《鍾魁傳》、《說岳全傳》、《西遊記》、《屈原傳》等章回小說或傳記,更提供神將、陣頭,源源不斷的部將人選。
有感曾經極盛一時的神將出巡習俗,隨時代演變慢慢式微,多年前楊蓮福結合蘆洲湧蓮寺與軒社、各大廟宇,組成「蘆洲民俗發展協會」,邀請知名手作工坊老師吳鳳凰以紙黏土製作各式「神將公仔」。未來計畫仍以神將為主題,繼續設計貼近年輕人文化的神將鑰匙圈、馬克杯、手機吊飾等系列商品,藉以保存傳統的宗教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