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的經濟改革之路繫於政治改革,新的領導階層成為未來成長的關鍵指標,目前中國經濟也已面臨須認真整頓的時候。
報導中說,除了習近平和李克強外,王岐山協助中國證券市場向外國投資銀行開放,他領導的團隊也負責管理中美的經濟關係,是最有資格主持利率與匯率自由化等複雜改革的人選,而這些事務正是中國成長重獲平衡的要素。
除此之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中國的產能利用率已從二○○二年上次領導階層換屆時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降到二○一一年的百分之六十。世界銀行的經商環境指標把中國列為全球第九十一位,甚至落在摩爾多瓦、納米比亞;國際透明組織的貪腐指數則把中國排在第七十五位,和羅馬尼亞並列。如果中國只須建造新的出口工廠,就能常保經濟快速成長,上述的貪腐、經商環境不佳,其實也都無所謂。只是,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
中國二○○七年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年率曾創百分之十四點八的顛峰,到二○一二年第三季已減半為百分之七點四。若要確保成長不持續降溫,中共就必須選出能夠下達艱難決定,也肯強力打擊貪腐的領導者,以免法治與良好的管理同遭破壞。
打破國企壟斷產業、徹底改革束縛六點五億農民的都市住宅與土地所有權制度,以及推動匯率與利率的自由化,這些都是中國迫切需要的改革,也需要政府的具體政策來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