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琰綜合外電報導】灌輸新生代尊重、包容不同宗教信仰的理念,化解紛爭,促進族群和諧,埃及教育部日前宣布,將於全國中學實施新的教育課程,把源自《聖經》的亞伯拉罕信仰帶入公民課,為這項新政策將使《古蘭經》與《聖經》在學校內並存,堪稱是埃及罕見的教育措施。
根據公告,這項新課程將從中學二年級開始,以基督教的角度探討人權原則,並引用《聖經》有關自由意志和自決等方面的經文。中學三年級則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義中有關非穆斯林的權利,主要解決保護榮譽、自由選擇宗教的問題。
對於新課程,埃及國家教育研究中心卡邁勒博士(Kamal Mogheeth)認為,引用《聖經》經文旨在促進不同宗教間的互動,以消除穆斯林與科普特人之間的紛爭與緊張關係。不過,他也強調,引用《聖經》經文要「非常小心」,以免造成混亂,甚至引發爭議與糾紛。
開羅大學教授哈米德博士(Ilham Abdel Hamid)也認為,此舉「可能化解埃及最近不斷加劇的宗派緊張局勢,並灌輸學生有關民族團結的凝聚力。」
但家長們對新課程反應不一。有些人認為,沒有增加新課程的必要,政府應在教科書上增加埃及法律的內容,還有些人認為推行新課程是正確的決策,有助於教育孩子認識宗教信仰的差異,以及如何尊重他人的宗教、道德與自由。
長久以來,埃及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自詡為「古代埃及種族的直系後裔」,因此引起穆斯林的忌恨,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間的摩擦衝突日甚,雙方競相修建寺院,出版宗教書籍,成立名目繁多的宗教機構和組織。
科普特人成為少數伊斯蘭極端偏執份子的襲擊目標,教堂與商店被毀、財產被搶,甚至喪命;科普特人雖僅占全國人口不及一成的少數派,卻不甘示弱,極力對抗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