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美國一項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大規模研究中,發現一等親家屬中罹患失智症的數目愈多,得到失智症的比率較大。事實果真如此?國內失智症研究專家楊淵韓醫師說,答案是肯定的,且失智症目前無藥可以痊癒,他呼籲中老年人及早診斷,治療效果較好。
針對失智症是否會遺傳的問題,佛光山慈悲基金會護智中心主任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淵韓說,退化型的失智症當然會遺傳,只是遺傳的機率和強度有多少。
楊淵韓說,只有小於百分之一的阿茲海默氏失智症患者是由單一個基因突變所引起,就大部分的患者而言,大多是由多重致病因子,包含基因和環境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然而,「就所有的失智症患者而言,約有一成患者的家族史中,至少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一級血親有失智症。」
楊淵韓表示,有危險的基因不一定會表現出臨床症狀,因為基因會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進而影響蛋白質的表現,更甚的是有了蛋白質異常的表現,也未必一定會發生失智症,導致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主要和迫切的原因,至今仍在探討中。「然而有異常基因和蛋白質表現的病患或未發病的正常人,更需提醒自己是高危險群,且要更加小心與防範和定期追蹤。」
楊淵韓提醒,台灣是全球老年人口增加速度最快的國家,失智症人口也從兩年多前的十四萬,到今年逼近十七萬,顯示著未來仍將以一年約一萬名數字逐年增加;何況,研究發現「五十歲以上的年齡,就可能進入風險期」,這將造成社會和家庭的重大負擔,值得大眾一起來關心、早期篩檢與防治。
他指出,佛光山慈悲基金會護智中心初期目標為疾病篩檢與轉介,去年針對失智症、憂鬱症、睡眠障礙、骨質疏鬆四項義診結果顯示,AD8早期失智症篩檢異常比例已佔一成五,憂鬱症量表有二成一異常,睡眠障礙者則高達四成五,相關數據都隱藏著老人失智症的警訊。因此,未來護智中心將落實預防醫學,朝向發展非藥物治療,如佛門課程對老化的影響,以及建立與社會脈動相關之長期照護體系目標邁進。
佛光山慈悲基金會護智中心是從人間佛教出發,針對失智症,建立一個整合性和專業性兼具,慈悲與智慧的教育和照護團隊。二○一○年開始帶頭啟動「雲水護智車」巡迴偏鄉、宣導AD8早期失智症篩檢重要性的楊淵韓醫師,為兩岸三地阿茲海默失智症登錄研究團隊的台灣代表。日前他才到北京參加國際阿茲海默協會第十五屆亞太區會議,發表兩岸三地失智症概況,北京之行也以護智中心名義,贈與北大五百份AD8光碟,嘉惠對岸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