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對新生提出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抄襲、自行車不亂停,及教室附近不喧嘩等四項的校園公約,勉勵新鮮人對建構品德教育的自我期許。這或許讓人詫異與突兀,但「四不」公約中存在著深邃的思考。
這四項校園公約究竟是較高的行為標準,還是一般的基本規求?這四項校園公約應是一般人在社會化成長過程中,再熟悉不過的規範,需要再藉由校長進行道德勸說?這除了指明過去台大學生的作弊、喧嘩行為,並沒有被有效的糾舉或制裁外,這種道德自律化的不斷式微,才是「四不」現象的憂心所在。
因此,如何在制式的校園公約規範下,搭配其他的建制活動,讓這些的規範內化成為學生認知的一部分,及何以這些基本的生活常規會被扭曲、誤導,都是道德重整需要思索的改造工程之一。
對最高學府的新生進行校園公約的道德勸說,除了凸顯台灣大學特有的校園生態外,也要嚴肅檢視「四不」現象是否已轉化為變異行為,甚至早已遍布在各大專校園裡,而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社會事實。
目前如蹺課、漫不經心、離譜打工、抄襲作弊等私利行為,及半夜喧囂、大聲吵鬧、亂丟垃圾、違規停車等超乎個體範疇的社會敗德,似乎已成為大學生的標記之一,何以這些天子驕子在享有某種社會特權的同時,卻忘掉大家對他們的期許?或許他們對「該為與不該為」、「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認知模糊,需要大家不斷地提醒。
在富裕的社會裡,大學生「早熟但不盡人成熟」的心靈,才是解讀校長對新鮮人道德勸說的切入觀點,準此,社會是有必要重新界定對讀大學及大學生的既定意象,畢竟,目前有一百六多十所大專院校,及破九成的大學錄取率,都點明進入高等學府以獲取專業知能,進而實踐人生願景,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生命課題,因此可怕的不是令人錯愕的「四不」公約,而是大學生在世俗化的時代洪流裡,喪失了築夢與逐夢的動力和勇氣。
以實際面來看「四不」公約,不妨將讀大學視為一種特殊的職業,之所以特殊是因這些天子驕子還不具備充分的專業知能,要大家多看顧和提醒;至於,考試作弊、作業抄襲、自行車亂停及在教室附近喧嘩等脫序行為,已背離了學生所應有的行為,如何對大學生進行道德人文工程,並強化大學生所需要的職業倫理和工作守則,才是看待校長對新鮮人道德勸說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