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統計,全台有六至十一萬的失智症人口,但失智症不單只是老化引起的疾病,顯性遺傳基因也是一大因素,台北榮民總醫院對二十個有失智症患者的家族進行篩檢就發現,最多一個家族中、竟然有十九個人的阿茲海默氏失智症遺傳基因呈陽性反應,且整個家族成員中三人已發病。受到心血管疾病盛行率攀升及遺傳因子的影響,中年族群也可能陷入失智危機。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昨天在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成立大會上表示,一般人總以為失智症是老年人的專利,但臨床上就曾經有過一名三十六歲的少婦,因為帶有阿茲海默氏失智症顯性遺傳基因,年紀輕輕就發病的罕見病例。
傅中玲說,台北榮總過去曾對二十個、家有失智症患者的家族進行篩檢,有高達六成都是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其中因為家族遺傳所引起者,約占百分之一至二,而且通常發病時間早,在四、五十歲就會出現明顯症狀。
此外,因中風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十分常見,比率約占所有失智症患者三成,還曾有過一名五十六歲男子,在中風後,導致右側豆狀殼出血,造成罕見的「Witzelsucht自己歡愉式詼諧癖」,變得愛說冷笑話,行為輕浮,還有性慾異常旺盛等精神及行為問題。
另一位八十多歲的陳老先生則是合併被害妄想症,老是懷疑有人要害他,路人看了他一眼,或旁人不小心撞了他一下,都認為這些人要害他,而跟對方起爭執,甚至寫訴狀投訴。
傅中玲表示,約有三至六成的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會有妄想症狀,例如懷疑家人偷東西、配偶不貞、被害妄想等,約有兩成多會出現幻覺,像見到死去的親人,家中長者如出現類似症狀,應趕緊送醫治療。
傅中玲強調,只要父母親其中一人有失智症,加上父執輩或堂、表兄弟姐妹中也有失智症患者的話,就屬於家族有明顯遺傳模式者,最好能提早接受基因篩檢,一旦出現記憶力不好、方向感喪失或被害妄想、幻覺等早期症狀,也應立即就醫。
失智症十大警訊
一、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
二、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年輕即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常走錯路。
三、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失智症患者常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四、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五、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
六、抽象思考出現困難:無法操作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等簡單工具,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
七、東西擺放錯亂:失智症患者容易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
八、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情緒改變不一定有原因。
九、個性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
十、活動及開創力喪失:失智患者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當多項徵兆出現時,請至各大醫院精神科或神經科門診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失智症。相關失智症資訊及資源,可向台灣失智症協會關懷專線○八○○四七四五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