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睡前能帶著孩子在故事中翱翔,對孩子來說是最棒的安定劑了。
圖/崔麗絲
文與圖/崔麗絲
小女快滿五歲時,已經認得很多中文字詞,可以自己安靜看書(大多是圖畫很少的兒童經典文學如《西遊記》、《金銀島》、《苦兒流浪記》之類的),帶她去逛書店,她可以一待兩個小時,樂不思蜀。
在此和大家分享我們家的親子閱讀過程。
一開始,我只是單純的樂於和孩子分享書中趣味,所以從孩子嬰兒時期,我就會「生動」的講故事給她聽,邊講邊逗她玩,在她小小的心裡種下「書,是有趣的玩意兒」種子。
我也學著盡量解讀孩子當時的需求。孩子在三歲的時候開始自學ㄅㄆㄇ,曾經要求我念故事時要指著字,一個一個字念,這樣等於要花三倍以上的時間才能念完一本故事書,但我還是耐著性子邊指邊念了好一陣子。之後,孩子就有樣學樣的自己指著字念了起來,所以她的拼音和中文認字學得很快,建立了能「自己讀書」的信心後,她就更加熱愛閱讀了。
連去診所看診,她都能黏著醫師放在候診區的童書不放,我知道一本書沒讀完那種意猶未盡的感受,所以常常看診完拿好藥了,還待在她身邊陪她看完手上的書才離開。
有一陣子,原本看書會老老實實一字字「讀」出聲音的孩子,突然在看書時含糊快速的念過,且常常漏一段又接下一句的,我跟孩子的爸爸說,孩子不是粗心也不是性急,她可能正經歷將閱讀「內化」的過度期呢。果然不久後,孩子看書就不再讀出聲音,而且能專心的沉浸在書中而不受周圍環境所影響。
很多朋友羨慕地說:「這樣妳就輕鬆多了。」其實不盡然,買書給孩子之前我必須先讀過孩子讀的書(看看用詞遣字是否優雅,情節轉折是否順暢),孩子雖然會自己閱讀了,我每天還是得給孩子講幾篇故事,對他們來說,依在父母身邊,聽著、看著爸媽一人分飾多角的賣力表演,孩子不但享受著故事,更在小心靈裡收藏著和爸媽共享一段專屬時光的快樂。
故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地方也要用心引導孩子去思考和發現。例如,我問過孩子:「國王為什麼只看年輕人英俊、富有,就把女兒嫁給他?」孩子想了一下說:「他們應該先交朋友看看比較好……」孩子接觸的故事愈複雜,其中就有愈多人性和寓意,藉著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故事,讓正確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傳遞。
我也愛看書,所以懂得尊重她閱讀的需要,她有自己的書櫃、明亮的燈光、寧靜的環境。我並不期望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是個功課好的孩子,我知道書本會是她進入古今中外世界的捷徑;會是她不用親身涉入就能體會人情冷暖、就能學著逆向思考的訓練場,會是她能沉澱心情的庇護所……
只要孩子在身邊,什麼時候都不算晚,就從今天開始,跟孩子快樂的分享故事,一起來體會親子閱讀的神奇魔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