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溫柔的懷抱,是讓孩子感到安定的最大力量。
圖/崔麗絲
近十年來,台灣生育率逐年滑落,但是「育兒」話題卻很夯,也許是因為生得少更是寶,從孕前準備就開始要做一個滿分爸媽的人不在少數。於是,從醫學博士到部落客,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套「馭」兒寶典。
我從來沒想過要當滿分媽媽,也很晚(孩子都兩歲了)才讀到當紅的兩大派~《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和《親密育兒百科》這兩本書,然後我很慶幸的發現,我順著母親的直覺和護理學的知識,用了最適合我女兒的教養方式。
孩子剛出生從醫院要回家的時候,護士小姐好心的建議,如果要讓孩子晚上好睡不會夜奶,最好在餵完母奶之後再加餵一些配方奶。回家第一天晚上我照做,然後我想起,小嬰兒吸吮動作是一種反射,一有東西靠近嘴唇他們就會自發性吸吮起來,還不懂得何謂吃得太飽、太撐,果然,餵了配方奶之後孩子吐了我一身……於是我學會,觀察她、理解她,用她需要和喜歡的方式愛她,讓女兒來教導我,做一個最適合她的母親。
百歲醫生的觀念,來自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他們覺得孩子來到世界上,父母必須教導他們「規矩」。他們認為,孩子哭了去抱他反而會增強他哭泣的行為,要等孩子笑嘻嘻的時候再去抱他、讚美他。從小嬰兒吃奶開始就要定時定量,過了餵奶時間,就算孩子再餓也不給喝,因為這樣,嬰兒就會學到有食物可吃時要趕緊吃光光。孩子最好要自己睡,就算哭著爬到門邊也不能開門抱他、安慰他。他們如此訓練自己的孩子,理由是「這樣可以讓孩子盡早獨立?!」
但我認為,孩子哭泣,是因為有需求沒有被滿足,也許是餓了睏了尿布溼了,或者正為了新生兒腸絞痛而受苦著。更也許,孩子只是不安,需要最親近的人來給予安慰和疼愛,只要讓她知道:「親愛的寶貝,別擔心,爸爸媽媽在這裡。」孩子就會好過些。
餵食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是充滿愛的,而不是充滿時間壓力和CC數的控制。大人有時候都會有食欲不振或者食欲特別好的時候呢,為什麼不能給孩子這樣的彈性?
當有些父母真的連孩子的基本需求都採「軍事教育方法」來養育,還因為小小嬰孩會「收起眼淚獨處」而洋洋得意時,孩子心中早已深深種下不安全感的種子,他們知道不論自己再怎樣聲嘶力竭的哭喊,都沒有用。孩子人生第一課學到的不是愛,而是放棄與絕望。
「訓練孩子」,指的應該是在孩子適當年齡或成熟度達到時所給予待人處事上的訓練及學習機會,而不是在孩子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剝奪他們對親情和安全感的需求,來達到所謂「獨立」的目的。
育兒沒有絕對的標準,而是一門「客製化」的藝術,每個孩子的特質和所需皆不同,每對父母「必修」和「選修」的課程也不盡相同。唯一一條能通往每個孩子內心的道路,就是「正向的愛」,而不是充滿控制欲望的訓練。
孩子在充滿愛和體諒的環境中成長,將來也會成為一個溫暖的人,用溫柔同理且寬闊的心來看待世界和自己的生命。這不就是我們所能給他們最棒的禮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