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今天是重陽節,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指出,據內政部資料統計,全台需要長期照護老人,僅百分之三點九獲得機構照護,呼籲政府重視老人醫護問題,讓「老有所醫、老有所護、老有所養」。
陳永興慨嘆,他行醫多年經常看到醫院像迷宮、每個科別分散在不同地方,患有多重疾病的老人為了看病,在醫院裡東轉西轉,轉到頭昏,還有許多醫院無障礙設施不足,讓坐輪椅的老病患吃足苦頭。
另外,醫院藥袋設計更是五花八門,常讓老人拿了藥卻分不清楚那些藥該飯前吃,哪些該飯後或睡前吃,或是 一天該吃幾次藥、 一次吃幾顆。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昨天也找來大學生義工,穿上有五公斤重的彭祖裝,以及膝關節受約束情況下上下樓梯,試戴老花護目鏡,模擬老人分裝藥袋,他們都大嘆當老人好辛苦。
弘道基金會主任李惠美說,台灣醫護環境所面臨的問題包括,照護人力不足,目前全台至少有三萬人找不到看護,醫院義工需求也短缺。許多動線複雜的醫院環境,讓耳不聰、目不明的老人,若沒有義工協助根本就像進了迷宮。另外,長照機構近六成不合格,通過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只有百分之五。
整合性服務方便長者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愈來愈多醫院積極規畫老人醫療服務。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主任詹鼎正指出,目前各大醫院幾乎都設立老人專科門診或是整合性門診方便老人就醫,讓老人到醫院看病時,不用在各診間跑來跑去。
衛生署醫事處副處長王宗曦指出,老人醫療養護已成為當今醫療的趨勢,衛生署近年來鼓勵各大醫院設立整合性門診,專治老人疾病。例如糖尿病及退化性關節炎都屬於老人病,在整合性門診中,就能同時看兩種疾病。
彰化基督教醫院會透過電腦篩選有特別需求的老年人,只要六十五歲以上、過去三個月曾看過三種或三種以上科別、或服用五種以上藥物,掛號人員就會提醒病患可到「周全性老人評估暨多重用藥整合門診」就醫,提供更妥善的醫療服務。
台北榮總準備兩台電動接駁車,在第一門診一樓待命,只要老人有需求,就搭乘接駁車至醫院各處;為提供整合性服務,還成立高齡醫學中心;老人急診就醫若沒家人陪伴,也可請求支援,醫院會請替代役男陪同病人到急診室檢查、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