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台灣的鄉土、民俗與宗教文化,永遠是林智信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創作題材。
圖為版畫作品〈舞龍〉。圖/林智信、歷史博物館提供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四十歲那年,林智信起意創作〈迎媽祖〉。創作期間,他仔細觀察並研究「府城迎媽祖」盛況,一手包辦資料蒐集、草繪、上墨、刻版、拓印到彩繪,終於在六十歲那年(一九九五年)大功告成,完成長達四百零八台尺(約一百二十四公尺)的巨幅版畫,鉅細靡遺展現媽祖信仰活動的精髓,畫中人物、服裝、藝陣、裝飾,無論構圖和造型無一重複,完整呈現台灣宗教藝術的風貌。
林智信表示,「迎媽祖」是農業社會一項重要宗教民俗活動,他兒時最喜歡觀賞「迎媽祖」,猶記六、七十年前,台南的商家還沒有廣告,每逢媽祖廟會,所有的商店會把自家販售的貨物全鑲在「百百旗」上,更吸引人的是隨行隊伍中威風凜凜的眾神爺,以及各種文武陣頭,展現傳統宗教藝術綺麗多元的樣貌。
「無奈進入工商業時代之後,民俗活動產生劇烈變化,諸多傳統藝陣穿著的衣服及使用的道具,已經不復舊觀。」林智信說,隨著歲月推移,時至今日,有的宗教儀式、藝陣已如鳳毛鱗爪,有的甚至不可復見;於是,他心生創作〈迎媽祖〉巨幅版畫的念頭,希望再現台灣傳統宗教信仰與節慶活動的全貌。
〈迎媽祖〉是林智信以「苦行僧」精神完成的超長版畫,這幅版畫共有六十八單元,每單元九十一公分高、一八三公分長,且各有主題,如同一格格的「連環畫」,連成獨特的「長卷式」版畫。畫中有一千零六十六人,其中也有百足真人蜈蚣陣、搖旱船、白鶴陣、七響陣、布馬陣、弄車鼓、十二婆姐陣、麒麟陣等,題材琳瑯繽紛,豐富多元。
林智信說,每見〈迎媽祖〉這巨幅長卷版畫,完整地展示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庶民信仰文化,他的內心澎湃不已,「祈求此作能喚起海內外人士的心靈共鳴,心懷著『人親』、『土親』、『畫更親』的認同,若能如此,不啻是一圓我挑戰最高難度的夢想!」